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日益面临多方面压力,外部环境和生态发生显著转变,内部架构与动力组合也发生迁移。学科发展的持续动能供给出现瓶颈,共性和个性问题交织,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出现问题叠加,专业发展“包袱”日益沉重。
21世纪以来,新闻业态不断刺激新闻传播学科调整优化,经历过高速增长期及平稳调整期,目前又进入一个低速徘徊期。25年间的电子设备及媒介工具流变,成就了人类历史上几乎最为快速的媒体迭代期。2000—2010年间,QQ空间、人人网(校内网)、开心网、微博等还处于小众社交工具使用阶段;2011—2023年间,微博和微信全面起步,即时通信工具和公众舆论场域发生质的变革,全民互联网进入实质跃升阶段;自2014年以后,4G网络铺开,抖音、快手、小红书、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和工具全面介入民众普通生活,深度参与及见证着社会方方面面的改革和创新。2025年以来,AI技术及其应用又带来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体验。对于今天的主流新闻传播学者而言,有必要从一个更为严肃的历史维度来解析这一学科的环境演化与生态重塑,重新理解这一专业发展的核心要义、价值诉求与规矩尺度。
新闻传播业态的变革
新闻传播业态变革必然要充分因应与反映时代发展和进步诉求,进一步表现为在适应媒介环境、遵守媒介规则、调适媒介理念、更新媒介技术和媒介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最终显示为在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和员工工作获得感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综观21世纪以来的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使用革新,可以将这种演变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闻媒体管理的规范与操作日益细化和深化,但对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入探讨仍在持续,媒体应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依然未变,其服务意识、服务职能和服务规范也一如既往。但由于内外部环境及诸多因素的交叉作用,受众在接受意愿、审美标准、言论尺度、反馈能力方面均出现了更具个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向。对于媒介素养和媒介应用技能的探讨,更多地涉及了私域空间和隐私权的问题。媒介平台选择权,媒介使用度与使用率,媒介节目的接收方式和接收习惯,媒介资源的归纳与整理、收藏与分享等也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优质媒体资源的稀缺性和不易得性得到根本改观。此外,网络舆情研判和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舆论管控和媒介治理的任务陡然繁重。
第二,舆论监督的场景发生较大变化,舆论监督的对象呈现为大分散、小集中的态势。针对部分舆情的演化,管理者不能完全通过大数据的方式真实有效抓取信息并作出完全科学的判断。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与其监督作用的弱化呈正相关,媒体不信任感的增加,刺激了自媒体发声平台的强化。具名或者不具名的网络发声,不断带来各种爆点槽点,从起初的真假虚实难以判断到泥沙俱下的双输局面。舆论监督的秩序感和分寸感紊乱,造成诸多难以避免的媒介伤害。
第三,记者的采访场景与工作业态已经大规模革新。很多突发事件的最初线索和画面素材,均是由在现场的个体通过手机记录和发布的,受众在主动或者被动接触到某些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去相关社交媒体利用关键词搜索。之后传统媒体会依据事件的性质及程度,决定是否介入或者介入的程度。至此,传统媒体的制导权和独家权被消解和稀释,此类情况也倒逼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作出改革与调整。
第四,接受传媒专业教育的大学生在发生变化,他们对传统媒体缺乏天然的亲近感和融入感,却更能深刻感知传播的威力。当代大学生在个性特征和交往方式方面均呈现出新特点,他们习惯于在网上表达诉求,可以在匿名状态下非常审慎地控诉和批判,也可以进行插科打诨式的吐槽。他们有时被裹挟其中,却又乐此不疲,他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与他们所受的专业教育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第五,广告业及其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盈利模式与利益分成的持续变化导致责权利随之发生演化。传统的广告投放方式和投放效果已逐渐式微,广告收入支撑传统媒体运营的场景已非常模糊。对于媒体来说,营收问题、待遇问题关系到媒体人的尊严和体面。广告收入无法反哺人员工资和制作费用,后面的不良连锁反应就会加剧。而传统媒体的黄金时期,优质广告和优质新闻本是相得益彰、互为促进的,如今这种场景却难以复现。互联网广告尤其是网红直播带货的出现,促进广告业利益分成方式及制播体制发生改组与重组。流量经济视域下,广告产品和其他媒介产品交叉混融,也影响到新闻产品的受众流量。大量的互联网广告依靠网红大V带动,利益分成也对其报赏有加,相关的责权利模式均发生调整,资本的力量在新的场域下不断显示威力。广义的传媒业态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转嫁到新闻业上。
新闻传播教育的动力探寻
目前来看,新闻传播教育虽不会重现二十多年前的辉煌,但对于专业存废的讨论实属多余。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再到智能媒体,媒介应用的每一次进阶,都不能说明前一个阶段是多余的。新闻传播教育的首要目的仍然是培养能够传递真实信息、深刻洞察舆情、把握时代脉搏并勇于发挥专业才干的高素质传媒人。当然,要稳定而持续地保持传媒人的优势,还需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
首先,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要加强对相关理论政策的学习和领悟,充分感知并树立坚定的时代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的联通性愈发明显,传播大局观念更需强化。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要强调典范作用和榜样力量,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红色革命传统教育。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要强化政策敏感性,准确理解社会脉动,把握时代节奏,保持高度敏感和审慎态度。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的人,应具有良好沟通能力、媒介素养、信息技能,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信息达人,同时又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社会资源串接和关系对接,以对社会有所助益。要通过网络信息渠道,深入了解各行各业,借用AI来深挖各种有用专业信息资源,将有用信息合理用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同时,还要再谈新闻理想,重新阐释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闻理想的内涵。
最后,新闻传播学科要加强内涵建设,以应对专业削减潮。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规则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生存压力。学生选择专业方面高度实用化和理性化的趋势,要求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新闻传播学科要继续修史明志,专业根基和史料建设还要更加体系化和丰富化。可结合新的网络搜索模型和史料挖掘技术,对已有历史类著作进行补充和修订。课程建设方面,应继续增设国际类课程和历史类课程,要增强给全世界受众提供新闻产品的信心和勇气。
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应该敞开怀抱,观古鉴今、汇通中外。综上所述,这个学科既没有老,更不会衰,属于这个专业的荣耀不会减少,能够持续吸引真正热爱这个专业、职业和行业的精英加入,是发展的关键。
(作者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