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将海洋经济置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位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在此背景下,海洋牧场作为兼具海洋资源供给与生态修复功能的“蓝色粮仓”,其价值愈发凸显。海洋牧场是一种基于海洋生态学与现代养殖技术,集规模化与系统化于一体的新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本质上是对传统海洋养殖方式的迭代升级,同时也是生态修复与海洋碳汇的重要途径。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正以空前的速度影响海洋牧场的环境稳定性和生产能力,引起养殖周期紊乱、经济效益下滑、牧场生态退化等问题。在我国,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养殖区域造成较大影响;夏季异常高温也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在此情况下,被寄予“藏粮于海”希望的海洋牧场如何实现生态修复、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需要构建涵盖生态韧性提升、智能监测预警、制度创新保障的主动性应对体系,为全球气候治理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气候变化下海洋牧场的隐忧
气候变化对海洋牧场的影响正从潜在风险向系统性威胁演变。通过卫星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与产业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海洋牧场正面临生态与经济双重维度的复合型压力。这种压力在2020年后快速增长,其影响超出了传统渔业灾害的应对经验的范畴。
生态系统的级联威胁。气候变化对海洋牧场的生态冲击已突破单一物种存续的维度,演变为系统功能的整体性退化。在海水升温与酸化的叠加效应下,海洋养殖区底栖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切断了生物食物链的根基,导致人工投放的幼苗陷入“生态悬浮”的境地。这种系统性影响导致生产力下降与生境碎片化发生共振,即便投入巨资构建的人工生态系统,也难以抵御气候扰动引发的非线性突变。更出乎意料的是,作为生态修复的人工鱼礁在恶劣天气的影响下发生随机位移并破碎化,不但未能有效发挥重建海洋生态屏障的作用,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物质能量循环与海洋生物规律性迁移。
海洋牧场的收益下滑。当气候灾害从偶发冲击演变为常态压力,其破坏力已突破直接损失的维度,直指现代经济体系的内生短板。养殖散户因损失而离场与沿海各省冷链仓储的激进扩张,令市场价格起伏超出常态区间,进而打破了渔业经济的稳定性预期。而且气候变化令养殖鱼类生长周期波动,致使市场消费预期发生偏差,暴露了线性经济思维在非线性气候扰动面前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系统的退化经由养殖户的短期利益驱动,反向加速海洋环境的变化。毋庸置疑,当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冲击时,海洋牧场唯有积极构建主动性、综合性的应对策略,才能守住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
“生态—数智—制度”协同应对
基于我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的实践探索,本文提出“生态韧性—智慧治理—制度保障”的协同应对框架,努力将被动适应转化为主动调控,实现海洋牧场气候风险应对能力的跃升。
第一,生态韧性系统调整,从物种筛选到空间重构的技术革新。通过精准分析海洋生物的基因变异与环境适应性,持续动态调整养殖品种。在养殖类型多元化的基础上,科学选择耐温性强、耐盐性范围大的品种,确保高生长率与强抗逆性,从根本上提升海洋牧场的气候适应能力。通过立体养殖模式,协调不同生物之间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比如,上层藻类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为贝类和鱼类提供良好的水质环境;中层贝类滤食浮游生物,减轻藻类营养竞争压力;底层鱼类搅动底泥,促进营养物质的释放,从而促进藻类生长。通过采用植被混凝土或生物可降解材料,制定并投放固碳能力强、吸附性能好的新型人工鱼礁,并结合藻类、贝类在人工鱼礁表面的附着生长,进而将碳长期封存于海底。
第二,数字化治理系统升级,从数据感知到价值转化的数智赋能。通过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水下声学探测、智能浮标等传感器技术,精准捕捉、挖掘和分析环境参数、生物资源分布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为海洋牧场的精细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AI深度学习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生物资源信息、气象数据、渔业生产记录等多源数据,高效识别生态风险、资源变化趋势以及生产环节中的潜在问题,辅助牧场经营者提前预估、研判问题,准确把握防控时机、节奏和程度。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全程追溯的特性,保全海洋碳汇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消除交易双方的信任障碍。同时,使用智能合约进行自动执行交易条款,减少人为干预,增强市场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第三,制度保障体系优化,从标准应用到风险对冲的制度协同。利用我国制定的《海洋碳汇核算方法》,将“生产过程碳汇+生态修复碳汇”的双重核算体系纳入海洋牧场碳汇量的核算之中,为碳汇交易、生态补偿和海洋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在生态补偿和碳汇交易的基础上,推动海洋牧场经营权证券化,实现生态价值的资本化运作,激励海洋牧场经营者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通过整合海洋气象数据、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标以及历史灾害损失记录,对海洋牧场面临的气候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和量化分析,开发更具针对性的气候保险产品,并优化保险类型与费率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保险产品的靶向性和可持续性。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是对海洋牧场建设和发展的严峻挑战,也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回应海洋领域的时代命题指明了方向。通过主动性、综合性应对策略的重构,不仅能够有效消解气候变化的复合性压力,也能在生态修复、粮食安全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实现动态平衡。值得注意的是,气候变化引发的海洋生物资源退化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弱化,不仅影响了海洋生态平衡,还触发了社会发展的困境——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如何有效保障传统小规模养殖户免受冲击?在近海空间资源分配中,怎样平衡资本驱动的养殖扩张与依赖传统渔业的社群生存权利?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事实上,海洋牧场的演进和发展本质上是人类重新认知海洋价值、重构人海关系的文明跃升。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应当摒弃西方的“人—海”二元对立观念,构建一个更加整体、协同的“人海和谐”关系框架,将海洋深度融入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局之中。同时将海洋经济、生态修复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真正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内涵,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蓝色典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长江退捕渔民的生计替代与生活重构研究”(22BSH07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