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经验中淬炼和合共生智慧

2025-09-2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9月1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总结会议在北京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特别是9月3日举行的盛大阅兵仪式令中华儿女深受震动,也让世界对这段峥嵘岁月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与此同时,近期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主提的“联合国同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决议高票通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历史在心灵深处回响,时代在变革潮头召唤。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贡献者到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伟大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勇毅前行。近日,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历史系教授泰迪·J. 乌尔德里克斯(Teddy J. Uldricks)和土耳其巴什肯特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授哈桑·于纳尔(Hasan ?譈nal)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两位学者从全球史视角出发,围绕二战研究领域的叙事流变、中国抗战纪念活动的世界意义、战后国际秩序的当代重构等议题进行了阐释。

  突破二战史研究的视野局限

  仅关注本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角色,这种倾向在历史学者中并不少见。美国历史学者卡罗尔·格拉克(Carol Gluck)曾表示,很多作者在讲述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遗漏了“世界”。乌尔德里克斯认为,这个问题今天依然存在,在面向大众的书籍、文章和电影作品中尤其明显。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有些作者会把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争与欧洲和北非地区的战争割裂开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些西方历史学者的目光聚焦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场,对于东方战场则相当忽视。此外,西方有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叙述还沿袭了当时美国驻华代表的偏颇观点。不过,这种局面已逐渐得到改变。乌尔德里克斯注意到,包括拉纳·米德(Rana Mitter)、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史蒂芬·麦金农(Stephen MacKinnon)等在内,一批有影响力的西方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中国在抗击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乌尔德里克斯阐述道:“西方史学界在抗战时期中国史研究领域能取得这些进展,得益于研究人员能够到访中国,运用中国的档案资料,收集有关抗战时期经历的口述史素材。他们的近期成果表明,中国在整个抗战期间进行了英勇且坚定的斗争。”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一员,在抵御轴心国的侵略扩张中功不可没。乌尔德里克斯表示,对其他国家而言,中国战场牵制住了大量日军兵力,同时也拖垮了日本战时经济。观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二战史研究领域学术叙事的变化,乌尔德里克斯发现,在探讨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角色方面,西方学者与中国学者的观点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聚合。

  尽管取得了上述进展,中国抗战史的国际认知构建之路仍任重道远。乌尔德里克斯建议,应该继续推进中国学者、西方学者及日本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也需要在更多研究中洞察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事件同太平洋战区和欧洲战区走向之间的联系。

  彰显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

  2025年8月,于纳尔参加了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研讨会。他十分关注在中国国内举办的纪念活动,特别是“九三阅兵”。于纳尔认为,此次阅兵向世界传达了非常重要的信号。一方面,世界正在经历重大变革,正在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主导的单极秩序向多极化方向演进。另一方面,西方出现了一股“取消文化”的思潮,试图改写二战历史,轻视或不认可中国和苏联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重大贡献。对国际社会来说,这样的双重背景让纪念活动显得愈发重要。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人类正义的胜利,中国人民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各战胜国“胜利日”日期不同、纪念活动形式各异,但历史记忆是人们共同的精神纽带与情感联结。在于纳尔看来,将中国和俄罗斯纳入纪念活动的国际框架中至关重要,对于全面、公允地认识二战历史不可或缺。

  令人愤慨的是,当前还有一些人继续散布谬论,否认日本军队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暴行。乌尔德里克斯认为,历史学者是抵御这些有害谎言的前沿防线,为揭穿那些试图给侵略战争罪行辩护而恶意捏造事实的言论,持续在研究中揭露法西斯、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很有必要。不过,仅依靠学术研究的力量还不够,还应通过学校课程、通俗历史读物、电影、小说、诗歌等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传达给公众。

  乌尔德里克斯感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汇聚了各方力量,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他分析到,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的动力源自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侵略者残暴行径的深恶痛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抗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还持续进行较小规模的行动,迫使日军分散兵力。

  书写和谐共存的当代篇章

  当前中国的经济耀眼表现有目共睹。于纳尔表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和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既让人们相信多极化格局终将到来,也预示着以西方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终会退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塑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乌尔德里克斯提到,其中最重要者莫过于推动殖民帝国退出历史舞台。二战挫败了轴心国的帝国主义野心,也暴露了欧洲强国对其亚洲和非洲殖民地控制的“薄弱点”,打破了欧洲权力的神话。

  当前,国际秩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乌尔德里克斯认为,虽然二战时期的强国仍然具有优势,但并非居于全球性主导地位。在他看来,过去几十年来,全球格局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一个强大中国的崛起。当前,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国际公共产品。全球治理倡议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相得益彰,为促进世界繁荣稳定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于纳尔对此十分赞赏。他告诉记者,这一系列倡议倡导各国在不受强权压制或干涉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政治制度实现和平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践。在文化方面,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有利于破除西方文明优于其他文明的错误迷思与不当叙事。

  乌尔德里克斯还分享了他对国际关系发展的见解。他认为,应避免将世界划分为对垒阵营,而是要推动各国以和平方式融入共生合作的体系。二战时期,英国、美国、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组成军事联盟,击败了轴心国。如今,美国、欧盟及其他金砖国家可以和中国一样,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合力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鉴往事,知来者。“全球各国应共同努力、汇聚力量,反对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推动建立一个摆脱强权政治、公正公平的国际秩序。”于纳尔这样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陈禹同

【编辑:赵琪(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