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班晓悦)9月27—28日,以“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三星堆论坛在四川德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聚焦考古研究新成果与新进展、公众考古的方法与路径、三星堆文化解码与当代转化等,从多个维度审视探讨三星堆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搭建古蜀文明与全球文明的桥梁,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共生。论坛期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了七项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研究最新成果,进一步明确祭祀坑埋藏年代为商代晚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提供了有力实证。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冉宏林介绍,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联合研究,通过对坑内出土的木炭、骨骼等有机物进行碳十四测定,三号、四号、六号、八号祭祀坑埋藏年代有95.4%的概率处于公元前1201年至公元前1012年,相当于商代晚期。一、二、三、四、七、八号坑中发现可拼对的同一器物残片,表明埋藏年代相同。该成果为厘清祭祀坑年代和构建遗址精细年代框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更深入地研究三星堆的祭祀文化、社会结构以及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了线索。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在既有技术框架中,三星堆青铜器展现出独特的技术创新与本土化表达。经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科技大学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联合研究显示,三星堆青铜器在商代晚期形成以分铸为核心,兼用浑铸、锻造的创新铸造技术体系。独特的“芯骨—条形芯撑”技术,有效解决了细长、弯曲器物的成型难题。这一成果不仅深化了对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体系的整体认知,也为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及世界青铜技术与文化交流的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除了上述两项研究进展外,三星堆遗址出土金器制作技术、铜器彩绘工艺、陶器生产标准化、水稻耕种方式、象牙保护技术等5个方面的多学科研究也有重要发现。未来,三星堆遗址将通过更多考古发掘和年代测定、文物保护与多学科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推进历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揭开更多关于三星堆的秘密,展现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此次论坛搭建了“1+4+4”的总体框架,即“1”个开幕式暨主论坛,“4”个平行论坛,“4”场配套活动。主论坛上,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馆长许杰,四川大学讲席教授李水城,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历史学院原院长雷德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国家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围绕三星堆的独特魅力、三星堆文明研究的多重维度和国际化视野、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思考等进行主旨发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志岩,三星堆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范晓华共同发布了“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与遗产保护”专项课题。平行论坛中,“文明解码”论坛深入探讨了考古与多学科合作的理论、实践、机制、规范等问题;“文化传播”论坛则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推动考古成果的广泛传播,促进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全球对话”论坛以三星堆为枢纽,重在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海内外的学者以国际化视野探讨文明互鉴与共生;“青年创新”论坛带来对三星堆文化传承创新的思考,推动三星堆文化突破学术圈、博物馆的边界,走进大众视野。28日,“堆友聚谈沙龙”活动在三星堆博物馆举行,推动三星堆文化从“学术讨论”向“大众共创”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