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不仅是过去的珍宝,也是未来的明灯。我们要通过深化对话,塑造植根于我们所代表的文明的新愿景。从这些深厚的根基出发,我们可以抵达更为广阔的天地,也就是一个更加互动、更加包容、更加紧密地连接全球社群与文化的未来。但是仅有对过去成绩的狂欢是不够的,我们也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那就是要通过开放、互联与互动这种方式来保护我们的遗产。交流和互鉴必须是公平、平衡、包容的,从不强加于人,也不局限于单一的路径。唯有如此,人类文明才能不断地进步、繁荣并得以传承。
摆在我们面前的议题极为广泛,比如说文明的起源、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多样性、当下交流的价值以及人类共同未来的一些愿景。我们对海南的访问将赋予这些议题以生动的现实写照,也会将理论研究与活生生的历史相结合,有如此多杰出的参与者,我深信将会推动全球对话。
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多样性在埃中两国的经验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尽管两大文明诞生于两条不同的大河——尼罗河和黄河,但是各自走出了独特的道路,也留下了影响深远的遗产,一直到现在都在丰富着人类的生活。它们发挥的持久的典范作用也一直在提醒我们文明模式的多样性体现的是团结而非分裂的力量,是我们共同未来的基石。尼罗河滋养的埃及和黄河滋养的中国这两大古老文明并肩而立,也成为人类遗产与友谊的常青之柱。
现代中国根植于五千多年的文明,它以开放与对话拥抱世界,而埃及则以同样古老的遗产践行着这一精神,两者共同彰显了文明如何实现自我更新并指引人类的共同未来。文明的多样性与不同的历史路径都在启示着我们,人类的力量源于多元,而非单一。历史进程也同样教会我们,人类真正的进步始终依赖于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鉴,这一价值在当今世界依旧不可或缺。
文化交流是让各国相互靠近的桥梁,借此我们可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进程也同样提醒着我们,人类文明的未来并不是由某一个国家单独塑造的,而是取决于我们的集体智慧和共同责任。
(作者系埃及卢克索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