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做面向生活的学问

2025-09-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学术研究应该来源于生活,超越生活,服务于生活。新时代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然而,我们的不少学术研究脱离生活、脱离实践,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有的坐而论道、纸上谈兵。加上科研评价体系带来的压力日渐加重,有的学者为了更快地产出成果,倾向于使用生僻晦涩的术语包装研究,盲目追随所谓的“前沿理论”,更加重了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隔阂加深之势。

  专业“话术”盛行。与朴素的经验相比,晦涩的表达或许能彰显其理论之“深”、话术之“妙”,仿佛没有专业“黑话”,文章便失去了理论的厚度,研究也失去了学术的价值。然而,术语堆砌、概念迷宫的背后,难以掩盖思想的贫乏。这种研究忽略了学术最本真的使命:它源于生活与经验,也要回应现实关切。一项研究成果若只在自我封闭的话语体系中盘旋,而不能被人民触及与感知,那再高明的理论也只能沦为自说自话。

  各种“思潮”弥漫。在当今学术研究中,各种学说和思潮层出不穷。这些学说与思潮在专业学术话语包装下,常以抽象的理论框架遮蔽现实的复杂性。学者一旦被某种思潮所裹挟,固守理论偏见,价值立场先行,便容易陷入话语的牢笼,失去对生活经验的敏锐感知力。唯有保持对理论解释力有限性的清醒认知,才能避免将丰富的实践简化成理论的注脚,从而维持学术研究的开放性与批判力。

  实践的“鲜活”被遮蔽。当学者满怀热情地追寻抽象的概念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的“鲜活”有其不可言尽之处,情感的悸动也有言不由衷、词不达意之时,来自个体的具身经验无法被绝对“抽象化”。将实践升华为理论,本是编织生活之理,而不是奔向晦涩的概念与模糊的命题。有价值的学术不应以“抽象”取代“鲜活”,而应聚焦生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让知识不仅启迪思考,更能够回应现实。

  理论固然重要,但唯有人民听得懂的理论,方能真正深入人心。学术取之于民,就当用之于民。不仅要为人民讲道理,更要讲人民的道理,将论文写进人民群众心坎里。真正胸怀人民的学者,还须有将高度专业化的学术语言“译回”现实的能力,用生活化的叙述、接地气的表达,将道理讲得明白、透彻,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就要求学者做理论的“翻译家”,将学术话语转化为贴近现实、可感可知的大众话语。

  学术不是悬置于现实之上的话语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学问,既要站在历史和时代的制高点,也要立足实践、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真正把论文写在广阔的祖国大地上。学者不能止步于理论推演与逻辑自洽,更要做有情怀的学问,主动迈向乡村田野,走入城市街头,贴近日常生活,倾听人民群众未被言说的困惑,关注他们真切经历的悲欢。做面向生活的学问,必须俯身倾听、虚心问计,才能看懂民情、凝聚民智,进而破解民题、顺应民心。这就要求学者做学问的“实践家”,坚守初心,深入田野,让学术研究扎根中国大地、回应现实关切。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理论的价值,在于能从复杂的现实中提炼出相对普遍的规律性认识,将具体而微的日常生活升华为可被言说、传播的知识体系,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学术研究持续深入实践,从经验中提炼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构建起逻辑严谨、解释力强的理论体系。但是,这一过程绝非对现实的简化,而首先是对生活本身的深描和赋义。这就要求学者做生活的“理论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为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评论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张赛

【编辑:张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