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并非一条固定的通道,而是伴随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演变而不断变化的开放性合作网络。它既是商品交换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今天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对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继承和创新,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引领,推动跨区域合作,探索更加平等、互惠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空间范围看,共建国家已远远超越古代丝路所涵盖的地区。截至2025年8月,已有1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广泛的“朋友圈”。这说明“一带一路”是面向全球的开放合作倡议。从理念上看,它强调政府间平等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性,展示了超越传统经济合作的制度创新,为推动包容性全球化提供了新的公共产品。
因此,可以说,“一带一路”的核心不在于线路或地理区划,而在于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在理念、机制和实践上推动国际合作新模式。这种创新既回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文明多样化的现实,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机遇。
“一带一路”框架下
新疆的发展实践
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此后,新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央也多次强调新疆在国家向西开放总体战略以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的枢纽作用。在这一背景下,新疆在贸易、投资和开放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贸易发展。自2013年以来,新疆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3—202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由270多亿美元增至610多亿美元,约占全国总额的1%左右。其中,出口额由220多亿美元增至520多亿美元,约占全国的1.45%;进口额由50多亿美元增至90多亿美元,约占全国的0.36%。新疆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出口优势明显。
从贸易伙伴看,新疆与中亚国家联系最为紧密。2024年,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双边贸易额分别为220多亿美元和150多亿美元,中亚首位优势突出。同时,俄罗斯、塔吉克斯坦、美国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从出口看,新疆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俄罗斯、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在进口方面,新疆主要依赖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蒙古国,其中哈萨克斯坦占比超过60%,体现了其在进口能源与矿产方面的重要性。
从贸易商品结构看,新疆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包括服装、鞋靴等,占比超过25%。同时,机电产品、机械设备和车辆零部件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逐步提升,显示出新疆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进口则以能矿化工产品为主,包括铜及其制品、矿砂矿渣和矿物燃料,占比超过70%。此外,部分农副产品和机械设备的进口占比也逐渐增加。
从空间格局看,新疆对外贸易形成了“乌鲁木齐为核心,伊犁、喀什为两翼,天山北坡为高地”的基本格局。2013年以来,乌鲁木齐和伊犁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而喀什地区则以更快的增速显示出潜力。
投资合作。在吸引外资方面,新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比不足0.5%。但近年来,总体呈波动中上升趋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后,新疆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明显;2023年利用外资达6亿多美元。同时,随着新疆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其对外直接投资自2004年起快速增长,至2023年存量达66亿多美元。这显示出新疆从资本输入逐步转向资本输入和输出双向合作的趋势。
从空间分布看,天山北坡是外资集聚的核心区域,喀什、和田等南疆地州增幅较大,显示出政策倾斜和产业布局调整的成效。
从外商投资来源地看,新疆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涵盖制造业、能源、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
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新疆已经建成了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一是口岸体系。全区共有国家级口岸20个。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伊尔克什坦等成为连接中亚和欧洲的重要枢纽。二是自贸区。乌鲁木齐、喀什和霍尔果斯三个片区承担着深化对中亚、西亚开放合作的重要使命。通过制度创新,这些片区不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和产业集聚。三是边境经济合作区。伊宁、塔城、博乐、吉木乃等边境合作区,以及中哈霍尔果斯跨境合作区,正在建设成为亚欧经贸合作示范区。四是综合保税区和产业园区。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等地的综合保税区,以及多个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园,为新疆的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支撑。这些平台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新疆多维度的开放新格局,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
新时期的推进路径
进入新阶段,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对于新疆而言,关键在于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以开放促发展,实现经济壮大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统一。
第一,强化产业支撑。应依托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管网“五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依托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高新区和经开区,建设创新引领示范区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先进制造业、绿色农业、健康产业、现代物流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多元产业格局。
第二,培育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动中小企业成长,形成创新驱动、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特别要发挥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新能源产业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三,强化科技引领。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建设联合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设立“丝绸之路创新发展研究院”,打造西部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中心。
第四,优化人才机制。探索建设“人才特区”,实施“丝路千人计划”,设立人才基金,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和特殊税收政策,加快培养和引进关键创新人才。
第五,深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上海合作组织科技伙伴计划,做大做强“中国—中亚科技合作中心”,建设国际创新创业园和境外创新基地,构建多层次国际科技和产业合作网络。
第六,推动制度改革。通过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等措施,提升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改革科技、金融和产业管理体制,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综上,新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通过核心区建设已在贸易、投资和开放平台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制度改革等措施,有望加快核心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发挥在国家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