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响中国】产业援疆机制重塑与区域协作效能提升

2025-09-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对口支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现实性工作。它不是产生于理论的推演,而是来自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又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满足集体利益的制度供给,体现为一种公共政策。在具体援助工作中,产业援助是重要内容,体现为产业援助机制重塑与区域协作效能提升,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实现路径。我国的对口支援体现为深度援助和长时段援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对口支援的发展历程
  一是探索期:1994年至2010年。1994年全国分税制改革为转移支付提供了土壤。与此同时,全国援藏援疆制度化进程加快。该阶段以“人”为主的转移支付起到了“活血”作用,与以“财”为主的转移支付共同完成了对口支援前期的“输血”任务,主要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支撑。总的来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指引下,对口支援通过大规模的不同资源跨区域流动,极大改善了受援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为新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发展基础,有利于缩小其与全国的区域发展差距。
  二是规范期:2010年至2020年。2010年,中央划定对口援藏援疆资金标准比例后,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进入规范发展期,逐渐发展为颇具代表性的中国特色横向转移支付。这一时期,对口支援政策和横向转移支付有效协调配合,同时将援助省市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外部要素与受援地的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基础、人文习俗等内部要素整合起来,直接或间接地全面提高了受援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从根本上改善了新疆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了农牧区发展水平,保障和完善了基层民生和公共服务,为大规模的产业援疆奠定了制度基础,也为长期发展储备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中国特色对口支援体现了中央政府通过“统筹有力”推动“共享共赢”的独特经验,促进了受援地在经济、公共服务、交通、民生等各方面的“协调”,践行了“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的理念,增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性。
  三是深化期:2020年至今。截至2020年,上一轮全国对口援疆完成,新一轮全面性对口支援开启。2023年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提出,对口援疆要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必须坚持全面性、精准性和长期性;要在援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对口支援“综合效益”。现有援助资金使用方面,中央划定的对口援藏援疆省市横向转移支付的投入资金比例仍然保持不变,对口支援横向转移支付资金筹措、统筹规划、项目安排和监督管理依赖对口支援“项目制”运作方式。此外,援助省市援助资金管理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如北京市2021年出台了《北京市支援合作项目管理办法》。
  重塑地区间经济关系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部边疆,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的“末梢”。经祖国内地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新时代产业援疆成为对口支援新疆的主流形式,新疆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也激活了新疆自身发展的动力,使得新疆在经济领域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从“输血”到“造血”。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新疆经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一直到改革开放时期,经济总体规模小,缺乏现代产业,丰富的资源未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整体偏低。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国家大力投资新疆的基础设施项目,希望从根本上改变新疆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兄弟省市大力实施对口支援,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输入大量“血液”,改善了民生,实现了经济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产业援疆这一手段,为新疆培育了一批现代产业,使得新疆有了“造血”功能,现代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二是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区和国家向西开放支点。新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具备了现代产业发展的条件;援疆省市的援助促进了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筑,让新疆有能力承担起向西开放支点的重任。这是对口援疆特别是产业援疆的重要贡献。
  三是新疆经济纳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是因为西方出于地缘政治考量,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不断打压中国,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又是靠“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办法打开国际经济局面的,可以说受国际经济的影响较大。为了应对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新理念。新疆作为占全国1/6左右国土的经济区域,自然进入了“双循环”视野,并希望承担重要任务。恰好经过数十年的对口支援,特别是产业援疆形成现代产业体系以后,新疆具备了加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这就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底气与支撑。这一切都是与对口支援特别是产业援疆紧密相关的。
  产业援疆提升了区域协作效能
  经过对口援疆特别是产业援疆,新疆现代产业得以形成,具备了参与现代产业分工的能力,地区间经济关系得以优化。一是从无偿支援到互利共赢。在对口支援早期,援疆省市与新疆是单向输出的关系,即对新疆实施单向无偿援助。经过数十年,特别是新时代开始产业援疆以来,新疆经济与产业实现了质的突破。目前,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关系逐渐转向互利共赢,具备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特征。二是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由于缺乏现代产业,过去的新疆经济无法很好地融入国内国际的产业发展体系。经过大力度的产业援疆,目前新疆许多产业已经融入国际国内产业链之中,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齐泽垚
【编辑:罗浩(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