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经济“破分异、强关联”

2025-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存在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和省际的区域分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逐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深度融合,形成叠加效应、聚合效应、倍增效应,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强化跨区域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空间关联与区域分异作为经济学、地理学的核心议题,深刻嵌入国家发展战略、全方位融入区域发展政策、系统铸入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描绘人类活动与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动态演进图景。聚焦空间关联,着眼区域分异,以分异助交互、以联动促协同,是构建“东西交融、南北呼应、陆海统筹”全域联动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多尺度的空间关联:

  从邻近到网络的跃升

  地区间的关联互动要历经“个体网—局域网—整体网”的动态演进过程。网络发育初期,个体作为孤立节点存在,部分节点间基于地理位置邻近性,因而沟通成本低、能源资源运输风险小,能够克服区域藩篱和堵点,满足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互补性、中介机会和可达性,实现生产要素的传递、交换和共享。同时,这些节点依赖自然地理约束下的线性互动,初步形成关联。伴随节点交互联系不断增多、交互程度不断提高,节点间的关联不再局限于同一地理单元内部,局部区域节点通过打破传统“场所空间”下地理位置、物理距离和边界限制,基于“流空间”下的复杂交互和多维整合,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区域间的关联关系突破传统线性模式,实现相连节点到局域子图的转变,局域网初步显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跨区域合作重点工程深入实施、“八纵八横”高铁网和统一大市场建设纵深推进,区域产业协作紧密、生产要素往来畅通、信息传递高效及时,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网络内部连线纵横交错、网络结构趋向复杂化,多个局域网汇集逐渐呈现出全局连通性,以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网络节点、以节点间连接链路为边的空间关联网络日渐成型。

  区域分异的时空演进:

  自然禀赋与社会选择的动态博弈

  区域分异是指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性分布及其空间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空间映射,其本质是自然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势能、历史发展路径及政策干预调控的多维动态耦合过程。中国的区域分异格局以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地形为自然基底,叠加经济活动“核心—边缘”集聚规律与社会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形成“胡焕庸线”两侧东西分异与“秦岭—淮河”线南北差异并存的空间格局。改革开放前,区域政策强调均衡发展,旨在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策倾斜,着重解决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结构性失衡问题。改革开放后,区域政策强调效率优先、梯度推进,遵循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方针,由均衡发展转向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发展,设立经济特区,确定沿海开放城市,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凭借政策红利、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势,空间极化效应显著。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重大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区域发展逐步突破单一增长极驱动模式,向多中心互联、互补、互动的网络空间结构转化,区域板块相得益彰、相连成势,东西互动中嵌入南北协调,进而形成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新格局,共谋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

  人地协同的中国经验:

  以点连线、以线织网、以网哺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空间关联与区域分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叙事,更是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美丽中国的空间密码。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8场统筹区域发展的座谈会,就强化区域联动、推动区域板块更加均衡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2023年5月,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和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相继召开,依托北京科技创新优势、天津先进制造支撑、河北产业承接潜能,实现跨区域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和延伸,推动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两翼”协同发力,以副辅主、主副共兴,有效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推进格局。2023年6月,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指出,要强化区域联防联治,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通过跨区域生态工程建设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生态防护网络,筑牢绿色屏障,凸显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平衡逻辑。

  2023年9月,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东北地区要立足重工业制造基础,充分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能源资源优势,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和京津冀的联系,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蓄能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10月,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深化区域板块之间的融合互动发展。2023年11月,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聚焦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减排降碳跨区域协同,建设区域绿色制造体系。2024年3月、4月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和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分别提出,推动中部地区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同时西部地区要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

  点域突破—轴线贯通—全域联动

  区域分异是空间关联的前提和动力,为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构建空间关联网络提供现实依据,而空间关联则是缩小区域分异的关键路径和实践探索。从跨区域产业链协作优化空间布局、科技创新联动激活要素辐射能级,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空间可达性,再到生态联防联控、共建共享推动跨区域绿色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精准落地、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有序落实,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连接南北、融汇东西,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夯基筑网。

  空间关联是重构人地关系的桥梁,区域分异则为其空间投影。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在新时代空间治理实践中,以中心城市“点”带动为引擎,构建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有效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动力源地区的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以能源资源“线”连接为依托,强化上下游产业链联动,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促进生态环境共治、生产要素共享、产业协同共建,深化区域合作联动、相互赋能,实现优势互补;以东中西、南北方“网”联动为纽带,从全局谋划区域,以区域服务全局,通过“硬联通”提质增效和“软联通”制度创新,打破区域壁垒,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打破自我小循环,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点域突破—轴线贯通—全域联动”的系统升级,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周慧(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