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发掘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时代价值

2025-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等重大课题。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建好、用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发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价值,为推进人类文明及现代化提供重要平台,为培育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提供核心支撑,也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发挥重要作用。

  准确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时代价值的内涵特质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复杂系统场景,是以长江文化为主角的地理人文剧场。因此,要做好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发展弘扬工作,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时代价值的丰富内涵特质。

  第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富有当代生机活力的公园,而不仅仅是历史的、纪念性的公园。文化是活在当下的,是浸润在人类社会系统的鲜活运转中的,贯通一个社会历史、当下和未来的价值内核和外在形态主线,是人类社会沿四维时空连续性演进的关键依托。因此,文化公园应该是源自历史、活在当下、引领未来的,而绝不只是考古遗址遗迹、各类博物馆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村镇等。

  第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富集文化要素而非其他要素的公园。这是国家文化公园区别于富集生态要素的生态公园、富集休闲体育设施的体育公园、富集娱乐设施的主题娱乐公园等的关键特质。因此,在一个缺乏文化要素的地域,是难以打造文化公园的。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城市,是富集文化的“容器”,也必然是文化公园建设的最佳依托。鉴于文化在人类社会系统中的深度信息属性,进入信息时代后,文化公园城市或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

  第三,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中华文明代表性、人类大河文明代表性的公园,而不是仅仅代表区域性、地域性文化的公园。这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国家属性和人类文明属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大河文明的典范展示,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流域局部区域、局部时段、局部自然形态中的文明及文化形态,而是应体现出大河全流域的贯通性和系统性,重点展示贯通于全流域的文明及文化特质,既包括从空间上贯通于上中下游、干流和支流等的文明及文化特质,也包括从时间上贯通于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文明及文化特质,还包括贯通于大河与海洋、平原与高原山地等不同地理形态格局之间的文明及文化特质。

  第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具有流域、国家乃至人类文明公共品性质的公园。这是文化以及公园的公共品属性所决定的。因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该积极构建世代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承载家园,致力于打造能够贯通演绎人类文明万年演进故事的大河博物馆,构建完善各类文化空间资源及其生产生活场景体系、文化驱动及其传导体系、精神文化生产与物质财富生产相融合的生产体系,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记忆体提供枢纽支撑,为推进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持久不息、永续不竭的价值动力。

  创新求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时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继续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必须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抓手,注重长江文化时代价值内涵特质的挖掘,注重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生成路径的探索,注重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城市空间承载,不断释放文化在引领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是要依托长江文化的驱动作用,实现城市发展动力之变。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从先行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进入中等收入社会发展阶段后,文化就逐渐成为驱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自变量。在需求侧,文化是高品质消费的终极决定力量;在供给侧,文化是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终极引领力量。具体来看,文化在以下两个方面已经持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驱动作用:第一,文化是集聚人才、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根本聚合力量,在文化价值观层面能否得到上述高端要素的认同,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地区、一座城市能否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能力。第二,城市多元包容文化是催化创新创业高地的必要条件。城市是孕育、包容创新导向价值观的主要空间,也必然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要承载地。

  因此,在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重新认识文化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动力地位,重新构建文化的驱动作用体系。具体而言,应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与加快集聚人才、知识、技术等高端要素结合起来,通过打造多元包容文化,激发文化新动能,催化创新创业高地,以文化创新带动构建人文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是要依托长江文化的聚合力,实现城市枢纽功能之变。在不同产业文明形态下,中心城市的核心枢纽功能会随着决定性要素的变迁而改变。到了信息文明时代,知识、技术、数据等信息要素及其所对应的劳动开始替代资本、土地等要素,成为决定性的要素。由此,服务于知识、技术、数据等信息要素的枢纽功能成为中心城市争夺的焦点,主要包括科学中心、教育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生产生活范式变革中心等。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以上这些枢纽的关键基础支撑又是文化的传承、交流与创新。因此,文化枢纽功能也逐步成为中心城市的关键枢纽功能。

  近年来,城市的发展战略依然持续聚焦文化枢纽功能的优化提升。比如,上海市2021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深圳确立了“文化立市”战略,致力于打造新兴的文化战略导向型城市。

  遵循这一发展规律,长江流域各中心城市在规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应该把打造长江文化传承弘扬枢纽功能纳入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作为传承长江文化、弘扬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重要路径和抓手。

  三是要依托长江文化的时空特性,实现城市空间功能之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城市是人类原始聚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城市空间也必然是文化空间,具有本地域、本民族的文化属性。特别是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文化及其空间特性将成为引领城市各主体功能区升级升维发展的关键变量。例如,通过“文化+科技”实现区域的双动能驱动,通过“文化+现代服务”实现高品质生活、高价值生成,通过“文化+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双中心的和谐共生,通过“文化+虚拟空间”拓展未来城市新入口、新场景、新活力区等。

  为此,长江沿线重要城市应科学规划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空间布局,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区建设成为新质生产力育成、新域消费力创造、品质消费力升级的多元复合功能区。全流域应积极谋划跨时空文化线路网络,通过打造国家级文化线路、文化廊道,串联城乡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经济社会等发展演进脉络,将流域内文化碎片黏合成四维时空的系统场景,构建起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文脉。

  (作者系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编辑:唐萌 吴屹桉(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