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战的历史地位与重要贡献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日本对华北的渗透与占领,无疑表明其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和计划性,其侵华战争呈现出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由于中国军民的坚决抵抗,日本对华北占领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三光作战”,始终难以达到目的,所谓“东亚新秩序”的野心终成泡影。
  控制华北是
  日本谋求远东霸权的关键一环
  华北地区工农业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日本觊觎此地已久。1929年日本制定《大正十五年度作战计划》,确定了一旦发生战争就出兵华北的具体计划。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华北就成为下一个侵占目标,日本积极策划把华北地区特别是河北、察哈尔两省和北平、天津二市置于其控制之下。1933年2月,日本关东军攻占热河,把伪满洲国控制地区扩大到东北四省。5月31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塘沽协定》,为向华北渗透打开方便之门。当时,华北地区形势复杂,蒋介石与掌握华北政权的地方实力派宋哲元、秦德纯等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日本认为有机可乘。1935年5、6月间,日本通过《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削弱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对河北、察哈尔省的控制,进而策划华北五省实际脱离国民党中央的活动。
  1935年8月,新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多田骏发表声明,宣称要指导华北五省建立联合自治体。11月25日,日本支持汉奸殷汝耕在通县成立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是日本控制下的伪政府,成立后“脱离中央,宣布自治”,这样,日本实际控制了冀东22个县。12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对日本做出让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中国人民
  打破日军速战速决的妄想
  1936年,日本将华北分离上升到“国策”高度,制定了《第一次华北处理纲要》,提出“北支处理的目标是,支持完成北支民众为中心的自治”,“自治区域为北支五省,目前主要是冀察两省和平津二市,将来推进到其他三省”等。1936年9月15日,中国驻屯军制定《昭和十一年度华北占领地统治计划书》,并报呈日本陆军大臣、参谋本部、关东军以及上海的驻华武官。这说明日本军部、政府已经了解到中国驻屯军的作战意图、具体计划、统治构想等,文件超出了驻屯军内部文件范围,占领华北成为共同目标。
  1936年4月17日,日本政府决定向华北增兵。“驻屯军由1771名增加到5774名,5—6月间增兵被布置在北平、天津、丰台等地”,其中驻扎在丰台的日军增加到2000人。日军丰台兵营与二十九军兵营相隔仅300米左右,日军经常在中国军队驻地附近进行军事演习,中日两国军队发生武装冲突的概率很大。日军此操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逼走二十九军,完全占领丰台。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驻丰台士兵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实弹演习。日军以听到枪声、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为中国军队所拒。在中日双方交涉中,“失踪”士兵归队,但是日方仍不罢休。7月8日晨,日军突然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面抗战的烽火在华北点燃。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内部有“扩大”与“不扩大”的短暂争论,但是多数人认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所谓“千载难逢的良机”。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表示“已经下了重大决心,决定采取必要的措施,立即派兵华北”,认为“对抗日运动高涨的中国给予一击,就能打开局面”。面对日本的大规模侵略,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敌强我弱,日军很快占领了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广大地区,中国虽面临极其困难的局面,但并未屈服,国共两党制定了持久抗战、最终打败日本的战略。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英勇抵抗,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一击”迫使中国屈服的目的。
  华北人民艰苦奋斗
  迎来胜利曙光
  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无力再展开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速战速决”计划落空,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表明其战略的失败。1938年11月30日,日本提出在所谓“互惠的前提下,在日、满、华的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 三原则下,与中国共同“建设东亚新秩序”。在相持阶段,日本在政治上推行“以华制华”,加强了对占领区的政治统治,并且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经济上则实行“以战养战”“现地解决”,疯狂掠夺中国资源;军事上强化对敌后根据地、游击区的“治安肃正作战”。华北是日本实行“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重点地区。
  在华北,日伪利用报刊、标语、节日庆典等各种途径,宣传“王道主义”理念,以塑造所谓“顺民”,配合日本建设“东亚新秩序”的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日伪当局强制使用鼓吹“中日亲善”的国语、历史教科书,并增加日语课时等,向学生灌输“共存共荣”“反共”等观念。日本通过“中兴公司”“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等,掠夺煤炭、矿产、盐业、粮食、棉花、劳动力等重要资源,造成华北资源流失、工商业凋零。而日本对华北粮食的掠夺,更造成粮食短缺、粮价暴涨,饿殍遍地。
  日军占领山西太原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开辟敌后根据地,抗击了大量日伪军。八路军在华北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崭新的战术,日军在占领区不得安宁。日本意识到“华北地区威胁日军的并非国民党军队,而是共产党军队”。为了彻底剿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敌后根据地,日军在华北地区进行了残酷的“三光作战”“治安强化作战”,强行建“人圈”(集家并村),制造“无人区”。八路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与日伪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有效地打击了日军,保存和扩大了根据地。日军始终没有切断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华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斗争,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日本对华北的渗透和侵略是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的重要一环,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的本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法西斯集团,这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具有了根本不同的性质。华北人民抵抗侵略、捍卫国家的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实现人类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深入挖掘世界各国各地关于日本侵占华北、华北人民抗日斗争的资料,不仅对深化中国区域抗战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展示华北地区抗战也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国档案中的日本侵占华北史料整理与研究(1933—1945)”(22&zd236d)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编辑:郭飞(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