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评价前沿论坛(2025)在重庆大学举行

2025-09-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杨非非)9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评价前沿论坛(2025)在重庆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重庆社会科学院、四川省社科联以及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聚焦“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论坛主题,就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和学科发展等的学术评价开展交流研讨,积极推动评价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推动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重庆大学副校长杨俊,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路育松,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力,四川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黄进参加论坛开幕式并致辞。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期刊社社长辛清泉主持论坛开幕式。

  荆林波介绍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工作的评价理念、评价对象、指标体系及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的组建特点与运行机制。今年六月,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出了《全球学术评价北京倡议》(LEAP倡议)。他从期刊评价的新举措、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等方面强调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旨在推动评价体系改革创新,构建中国社会科学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占领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制高点,引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走向,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参与全球学术评价标准的制定,掌握学术评价话语权。

  杨俊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

  路育松在致辞中表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需要破除对西方知识体系标准的迷信,走出过于重视量化指标的误区,并积极应对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发展的挑战;另一方面,全球知识格局重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场域,为构建中国自主的评价知识体系提供了时代机遇、实践基础和理论空间。面向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方向,聚焦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坚持主体性与包容性并存、科学性与系统性并重,为世界提供评价的中国方案。

  刘力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改革》《重庆社会科学》两本学术刊物正处在乘势而上、守正创新、迭代升级的关键时期,着力探索“以名家成就名刊、以名刊成就名家”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与科学、自主的评价体系有机融合、深度耦合。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将深度学习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AMI体系的创新逻辑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导向引领作用,在科研评价与学术建设中,建立更贴合重庆实际、更契合社科研究规律的自主评价标准,为重庆社科领域创新发展注入精准的评价动能。

  针对建立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相适应的评价标准,黄进在致辞中分享了三点思考:一是评价体系应当具备“识真金”的慧眼,能够识别那些真正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关切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让那些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研究成果获得更高评价;二是评价体系需要展现“育新人”的胸怀,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评价机制,充分考虑青年学者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和更宽松的环境,助力学术人才梯队的健康发展;三是评价体系要担当“正学风”的责任,大力弘扬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让评价体系成为学术健康的“守护者”。

  本次论坛为期一天,与会学者还围绕“构建中国自主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进展与前瞻”、“‘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参与学术评价的挑战与机遇”等议题开展研讨。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重庆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重庆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重庆大学期刊社、重庆大学出版科学研究所承办。

【编辑:常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