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民间文学传承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民间文学普遍带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编织着传统中华民族的文脉基因。随着新媒介的兴起,面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国家针对包含民间文学在内的民间文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冷门绝学拯救的多方面援助,在文化旅游、文创产品、数字化出版等多方面采取了扶持政策,效果显著。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提供了又一新的技术路径,让“慢传承”的活态化民间文艺样本焕发出新生机。
  口头:集体智慧与交互生成
  从创作方式来看,民间文学作品强调集体共创,蕴含着各民族共创共生的文化基因,也饱含着地域的文化脉络,多种文化相互对话、共同呈现,最终成为一个具有当下生命力的活态作品。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根据用户需求,采用对话的模式,结合源数据的整合协同创造。去中心化创造与活态交互性特征让两者在创作形式上具有相通性。AI时代,人机交互共创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海量数据即是人类智慧的汇总,人机对话的背后是人与人类结晶的对话。
  多数民间文学承袭师徒制,传承速度慢、成本高。相较之下,AI学习能力强、速度快、即时性强,机器徒弟在强调快节奏的效率社会凸显其优势。湖北非遗传承人谭宗派用土家族古调训练AI模型,多次修改最终摸索出填词与AI谱曲相结合的创作路径。他以此创作出的《长歌悠悠唱土家》被评价为土家族特色突出、乡土气息浓郁。从人机共创到人主机创,AI的交互生成成为数字棱镜,折射出文化绚丽悠长的生命力。上海民乐团为AI建立“文化基因库”,将《广陵散》的减字谱、《弦索备考》的工尺谱等3000余份文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并探索出一条“数据训练—情感建模—人文校准”的创作路径,开办了中国首台国乐与AI共创音乐会。生成式人工智能集成集体智慧,提高民间文艺的传承效率,拯救丰富多彩的式微文化。
  演述:口头程式与多模态转化
  大多数民间文学依靠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口头文艺在演述的过程中常常贯穿着口头程式,即口头诗人通过程式化的表达单元(如固定词组、场景、叙事模式)实现即兴创作,演述者以其文化背景为核心演述作品,每次表演因场域、演述者状态、观众而产生各类异文变体。AI在文字媒介的基础上,采用声音、图像、特效等多模态的创作,使得“讲故事的人”栩栩如生,让每一个面对屏幕的人都可以体会到演述人在场的魅力。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新媒介的运用,“格萨尔”已经IP化并多次用于创作,在网络文学、音乐、游戏、电影中多有应用。西藏民族大学及西藏大学尝试将格萨尔艺人的形象通过三维立体建模进行还原,生成数字人并采用全息投影还原并记录说唱现场,用数字化技术保护格萨尔史诗的相关资料等。其实,在其他民间文艺形式及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早已有成功的相似案例。如荆坪古村用AI“复活”清朝音乐大师潘士权,根据对民间艺人的数据学习,通过数字人的技术“复活”古人,将其创作的《大乐元音》中琴谱编曲演奏,引得游客参与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AI在参与民间文艺的创作时利用算法与数据学习捕捉文化风格与核心内涵,结合多模态转化的形式,让民间文艺的创作与传播更具时代价值。闽南师范大学的AI交互平台项目,集成宗碟族谱、芗剧剧本、闽南剪纸、漳州木偶头雕刻等多种数据,根据闽南文化打造数字人,形成闽南文化新玩法,每个用户都可通过语音指令或手势交互生成兼具闽南特色和个性化特征的数字作品。数字技术辅助文艺技艺让每个人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一分子,扩大传统文艺的传承范围。
  传承:语境动态性与技术迭代
  民间文学的持久生命力来自不同时代的传承与再创作,口口相传产生的异文反哺“元叙述”促进其自我生长。AI学习了各类民间文学的基础资料,再通过交互式对话讲述,使其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民间文学创作的又一异文变体。结构主义的代表学者普罗普在《民间故事形态学》中总结出民间故事的多种情节分型,将故事的主题、情节、人物整理归纳,其研究方法与人工智能模型学习海量资料总结生成路径相似。同时,其技术的不断迭代也让民间文学突破文字的表达形式,扩大传播路径,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服务民间文艺找到当下扎根的土壤。不仅在横向上超越地缘、走向世界;也在纵向上弥合了代际之间的思维差异,实现文化互通。AI拟合《山海经》中的怪兽,拓展人类想象力的边界,焕活人类祖先的智慧。国际在线视频号用AI辅助创作《漓江神话》数字作品,将漓江化身水娃,用AI展现写意山水神奇魅力。
  沟通:人际交流与人机桥梁
  传统沟通基于人际对话,而AI的出现使沟通模式转变为“人机互动”。AI不仅是技术媒介,也成为促进文化理解与跨文化共情的新桥梁。如数字人导游与游客的互动沟通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交互方式。曲阜三孔景区的数字人导游不仅介绍景点及其传说,还会讲述儒家经典与孔子生平;云南丽江的智慧游览系统唱响纳西古乐,讲述东巴史诗;贵州黎平肇兴侗寨联合“AI贵州”接入多语种智能AI等,都是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互动式沟通来实现文化沟通的。
  尽管人工智能为民间文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应用也伴随着诸多风险:一方面,算法倾向可能导致文化同质化,消解史诗、神话等文学类型的特性,忽略地域差异;另一方面,数字人“复活”古人虽具创新性,却可能引发伦理与历史真伪的争议;同时,AI生成作品的产权归属依然模糊,容易引发版权纠纷。针对这些问题,应建立“人文校准”机制,确保AI创作尊重民间文艺的精神内核;同时完善非遗数据库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推动艺术家、工程师与民俗学者的跨学科合作,以守护文化的本真性;通过鼓励公众参与,让AI创作真正回归“人民文艺”的属性,从而实现科技赋能与文化传承的良性互动。
  AI的介入是民间文学传承的加速器,它让民间文艺在新媒介中创新、延续,在守护本真与拥抱变革之间寻求动态平衡,让民间文艺在当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项江涛(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