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视域下王阳明“共在”思想解读

2025-09-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学是为了成己,并非出于某种功利目的。心学就是一门为己之学,从确立为己之心,到克己修持,最终成己。成就自我的根据和动力是良知。良知自发地随物感应、无物不照,发用于生活事务。王阳明认为,我们不能单从自我内在精神思考人的存在方式,解决成就自我的问题,他批判佛道仅关注自身,主张人的本性会通内外。正如《中庸》所说:“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成就自我既要反观内省,还要外求格物。成就自我须置于与他人、与宇宙万物共在关系中,尽己之性,尽人之性,以至于尽物之性。由此可知,“共在”虽不是心学的术语,但是心学的问题意识。
  朱学向宇宙寻求其哲学根据。作为宇宙秩序,“天理”或称“太极”是真理谱系和伦理谱系的最高点。在“理一分殊”的哲学构架中,人和万物分有“天理”而获得各自本性。朱学的核心是发挥《大学》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为先,辨物析理获得知识,这是“知”。“诚意正心”为后,这是“行”。“格物”与“诚意”中间加个“敬”,从而达到净化意念、为善去恶。道问学和尊德性交相滋益,达到意诚心正,自然就会处理生活事务。阳明认为,朱学的“格物致知”不免外求和支离;“知”与“行”工夫“分为两件”,导致知而不行。阳明以致良知回应朱学困境,转向内心良知寻求哲学根据。他提出,“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自我完善不是服从外在“天理”,只须遵循良知。
  “在事上磨练”是王门推崇的致良知最有效途径。然而,每个人的气质之性、感受体悟不同,“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因此,致良知工夫因人而异,自我完善“随才成就”。由此可见,阳明心性论凸显个体的差异性。与此不同,朱学以“天理”自上而下地统摄所有人及其存在方式。个体的本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都被客观普遍的“人的一般本性”所规定。这种普遍人性通常被解读为由封建社会儒家道德立场建构的标准人。阳明心性论拆除了由“人的一般本性”建构的标准人,不仅批判了朱学的本质主义性理说,而且不同于宋明理学哲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
  阳明阐释的个人存在,并非后学左派追求的存在主义自由个体。日本学者冈田武彦把后学左派,即从王龙溪为代表的“浙中王门”到王心斋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称作存在主义。他认为,左派弟子强调放下一切,专注心体涵养和自由存在,束书不观而放任空谈,轻忽为善去恶的格物工夫。后学左派虽凸显了个体的自由存在,但遗落了阳明心学的伦理学语境,窄化了阳明思想。按照阳明心学,人的存在方式关涉三重向度:人和宇宙万物与“道”的贯通;自返真己本性;伦理共在。其中,伦理共在这一向度使阳明心学与存在主义相去甚远。  
  在阳明心学中,良知共通性、工夫修养和共同的伦理生活方式、“一体之仁”的天地境界,这三个观念架构起了伦理共在方式。首先,良知共通性为伦理共在奠定了人性基础。良知以孝爱为情感发端。孝爱起于孩童对父母的血缘亲情。良知是真诚恻怛。这份最真诚的自然亲情是“人同此心”之情。“同情”是人们的内感觉共通感,为源初生活经验的共通性提供了可能性条件,成为儒家建立亲亲和仁爱的德性体系之根本。良知为“德性之知”,它晓得意念的善恶,能判断和评价是非,不学而知,不虑而能,愚夫愚妇和圣人皆有“德性之知”。只要悟得良知本体,人人可为尧舜。这份先天本有的根源性道德意识正是“心同此理”之理。“同情”和“同理”是良知共通性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条件。阳明的最大功绩在于,将朱学的外在信仰(天理)转向内在信仰(良知)。更重要的是,随着心学的发展,良知日趋成为中国人共同敬畏的信仰。 
  其次,工夫修养和共同的伦理生活方式为伦理共在建构了生活基础。圣人之学,各人心得。经过工夫修养实践,每个人获得深浅不同的体验之知,最终成就个别的自我。阳明通过对《大学》的解读阐述其工夫论。阳明早年论学的焦点是格物,反对朱熹对“格物致知”的外在性解释。他主张以诚意为学之头脑,把《大学》之要归为诚意。意动有善有恶。意不诚,物不格,格物须着力于心意发动处,这便是诚意。阳明以此纠正朱熹“格物”的外求和支离。阳明晚年以致良知为学之头脑,把《大学》之要改为致良知。“意之本体便是知”,只要回返良知本体,意念自然净化,格物自然实现。致良知为本质性工夫,避免了支离与虚妄。此外,阳明提出,“艺”是天理的适宜之处,诗、书、六艺都是调摄心的工夫。阳明还教导人们不要忽视“见闻之知”对良知的补充和滋养。基于此,阳明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他积极倡导通过经世济民的社会教化活动,向人们灌输道德知识,认为不能把作恶的原因完全归结到个人,社会教育和国家管理等原因不容忽视,“咨尔民……往者新民盖常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岂独其性之异,其人之罪哉?亦由我有司治之无道,教之无方”。阳明结合南赣地区的社会舆情,制定了颇具心学特色的《南赣乡约》,并取得显著效果,促进了乡村自治,被誉为明代乡约的典范。此外,他还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书院讲学、宗族建设等社会活动。通过倡导这些教化活动,阳明积极为民众营造共同的伦理生活方式,以增强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伦理共在奠定生活基础。
  最后,“一体之仁”为人与宇宙万物的伦理共在开启了存在境域。阳明仰观宇宙,俯察品类,其哲学视域宏大而整全,从探究人的本性及其真实存在,到美德社会的构建,进而扩展到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与方向。心学拔高了人自身对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揭示了人的存在与天道的关联方式。人的价值在于参赞天地之化育。人的德性与万物流通为一体。吾人拥有一个仁的世界,摆脱了动物和物质的环境限制,并使自身向这个仁的世界开放。在这个世界里,人与万物各尽其性,呈现出浑然同体之气象。人与万物的关联方式既是心与物的意向关系,又是物与心的感应关系,同时超越这两种关系,进入以仁贯通的一体关系。世界不是自在的,而是人与万物伦理共在的世界。这种世界图景类似海德格尔所说的天、地、神、人“四相圆舞”。阳明这样描述道:“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霜、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木石,与人原只是一体。”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编辑:邵贤曼(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