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贝卡·莱莫斯·伊格莱哈(Rebecca Lemos Igreja)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魏颖琦/摄
9月12—13日,首届世界历史学前沿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德国、埃及、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历史学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文明传承与历史道路”展开交流与研讨。本报记者采访了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丽贝卡·莱莫斯·伊格莱哈(Rebecca Lemos Igreja),她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此次论坛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必将增进彼此间理解,深化彼此间合作,促进历史学科发展。在采访中,莱莫斯·伊格莱哈结合拉美地区的实际情况阐释了尊重文明多样性以及文明对话的重要性。
文明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面对当今世界新局势,历史研究如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全球性挑战,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启示?
莱莫斯·伊格莱哈:作为一名人类学家,我坚信文明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认并尊重差异对于推动世界和谐发展非常重要。如今人类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地缘政治问题尤为突出,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变革的绝佳契机,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此刻愈发凸显。深入挖掘并理解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有助于更好地描绘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历史上,边界常被视为分隔的屏障,但它们同时也是接触、交流与变革的区域。您认为应如何将边界从“高墙”转变为对话与合作的“桥梁”?
莱莫斯·伊格莱哈:在人类学领域,我们认为身份认同是在边界中逐渐建构的。我们在与不同的人相遇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自我。边界固然是冲突可能发生的空间,但同样也是通过对话与合作塑造新身份认同的重要区域。边界绝非高墙,而是交流的契机。文化需要互动与思想碰撞,因此,在遇到与自己不一样的个体或文化时,不应强行改变他人,而是要积极创造对话机会、分享经验。
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的前提是掌握对话的方法,随着对话的进一步深入,仅凭学习和知识交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理解源于尊重差异,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已意识到了这一点。即便在同一文明内部,也存在着多元文化和视角,更何况在不同文明之间。人们必须学会跨越差异进行沟通,探索和平共处的途径。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历史学家视角来看,您认为中国能为全球文明对话作出哪些独特贡献?
莱莫斯·伊格莱哈:中国的历史和经验意义非凡。中国对时间和历史的认知与拉美截然不同,对于拉美来说,一两百年已是一段漫长岁月;但对中国而言,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瞬。这种悠久历史积淀所带来的耐心与格局,是拉美所欠缺的。中国思维里的长远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能够为全球未来对话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的时间观、历史观、世界观和文明观,对世界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理解中国的历史沉淀,我们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历史视角,对更多的历史时期和进程有更深入的认识。
如我此前所说,进一步促进对话与合作非常重要。五到十年前,我从未想过能来到中国与大家探讨拉美的历史与发展等问题,毕竟拉丁美洲与亚洲曾显得如此遥远。如今,弥合鸿沟的契机越来越多,例如,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当前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中国正在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与其他国家携手共进,积极促进全球文明对话,成为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让“被掩盖的历史”走进公众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致辞中强调,必须让“被掩盖的历史”走进公众视野,为何有些历史会被“掩盖”?
莱莫斯·伊格莱哈:拉美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地区,其所经历的殖民历史与亚洲、非洲截然不同。欧洲殖民者抵达时,将拉美视为一卷空白画布,并当作欧洲的延伸空间,希望能够在此打造一个全新的世界。欧洲殖民者完全照搬欧洲模式,全然不顾文化差异,将土著居民和非裔群体排除在外。这种占领行为远非简单的殖民,更像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文明改造工程。殖民者试图彻底抹杀土著居民的存在,将古老的历史和文明一笔抹去,在不承认本土文明的基础上构建新世界。
虽然拉美曾拥有玛雅文明等古老文明,但“文明”(civilization)一词的含义对我们来说十分复杂。civilization的动词形式civilize意为开化、使文明,但对于拉美而言,它总会让人想起欧洲人将这里作为欧洲现代化实验场的“文明工程”。所以,“文明”在拉美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
甚至“拉丁美洲”的概念也值得进一步展开讨论,何为“拉丁美洲”?它是他人赋予的概念和称谓,虽然现在沿用了这一说法,但我们总要追问:真正的“拉丁美洲”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拉美社会深深植根于土著居民和非裔社群的贡献。在此基础之上,不同历史时期又不断有移民从世界各地到来,他们带来了独特的文化、技艺与记忆,共同组成了拉美极具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社会。
然而,这些多重交织的历史轨迹,却大多被殖民者所掩盖,试图在多元现实之上强加单一身份。许多拉美年轻人常常以为,拉美的历史自殖民化才开始存在,这种观点不仅抹去了前哥伦布时期的文明,也让新一代年轻人失去追寻更早期历史与考古知识的动力,或将其视为遥远的、与现实无关的过去。因此,重新挖掘并恢复这些记忆,能够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那些文化本就是当下生活与未来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进一步展开谈谈注重边缘群体的重要历史意义。
莱莫斯·伊格莱哈:拉美有着沉重的殖民历史,如今依然受其影响。拉美始终处于两个世界的夹缝之中:一个是被欧洲重塑的“新世界”,有着与欧洲相似的文化和观念;另一个则是被边缘化的世界,是土著居民、非裔、移民的世界,是他们在欧洲殖民时维系着传统、知识与社会组织形式,使历史叙事没有沦为空白。正是这些群体的斗争、知识与经验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全貌,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历史将沦为残缺不全的叙事。然而,这些群体的声音通常被忽视,历史必须倾听他们的声音。
人们往往容易沉迷于讨论伟大文明和历史帝王,却常常忽略了边缘群体的历史与贡献。拉美同样存在忽视边缘群体的问题。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这些多元文化及其蕴含的知识与经验。唯有如此,才能构建更加准确、包容的历史图景。要让“世界历史”真正有意义,我们不仅要看到那些光芒四射的伟大历史篇章、盛极一时的帝国兴衰以及叱咤风云的强权更迭,更要将目光投向那些长久以来被湮没于历史喧嚣之下、陷入沉默的过往,给予它们应有的重视与解读。我坚信,世界历史可以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书写。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练志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