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吉林珲春长岭子口岸的边境线上,X光扫描仪正穿透满载货物的卡车;上海洋山港的无人码头,起重机自动装卸着来自全球的集装箱;深圳繁忙的宝安机场,旅客无需停留即可完成通关。在日常场景的背后,是中国海关用科技与改革编织的立体防护网。
“十四五”期间,当全球供应链承受巨大压力时,中国海关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智慧旅检覆盖80%航空口岸,监管着年均52亿吨全球最大规模的进出口货物,同时将通关时间压缩至历史新低;查获515万件违禁品构筑安全屏障;中国货物贸易总额达到43.8万亿元,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些成就,正重塑着中国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海成看来,这些举措并非孤立“点”,而是相互关联“面”,共同构建贸易便利化生态,降低企业综合成本,让企业有“获得感”,为中国外贸全球竞争提供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
以创新路径护航高质量发展
作为守护国门的忠诚卫士,中国海关不仅在贸易通关中严格把关,更在缉私、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门生物安全等领域“护关”。在日前举办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介绍了一系列专项行动及成效,包括以“护航”行动打击海南免税“套代购”走私;以“使命”行动缉毒,以“蓝天”行动遏止洋垃圾;在世界海关组织框架下发起“大地女神”行动,严控固体废物走私,彰显中国海关的担当与国际合作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海关管理系教授李海莲表示,安全为发展提供保障,发展以安全为目标,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需实现良性互动。完善创新海关风险防控体系,筑牢国门安全屏障,对维护正常经济和市场秩序、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技术及产品创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守护国家生物、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跨境电商、海外仓及“新三样”等新动能推动下,今年1—7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7.3%,展现强劲韧性与活力。李海莲认为,这将助力对外贸易新动能加速提升,维护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稳定。
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海关发挥了“通关便利化推动者”和“贸易安全守护者”的双重作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贸易谈判学院)国际经济组织系系主任王茜认为,其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提升贸易便利化,通过AEO国际互认和“单一窗口”互联互通,实现“一次申报、多方通关”,显著降低企业成本;二是加强协同监管,依托信息共享与执法互助,打击走私、防范安全风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三是推动规则“软联通”,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简化海关程序、统一单证与原产地标准,减少壁垒,为构建透明高效的贸易环境注入新动能。
以系统布局助力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海关工作以“智慧监管、便利通关、安全防控、国际合作”的整体举措,服务着高质量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赵家章认为,这些举措不仅优化了口岸营商环境,提升了中国贸易韧性与竞争力,更体现了海关在统筹发展和安全、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价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也意味着海关从传统的“守门人”完成了向高质量发展“推动者”的角色转变。这一系统性转变,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余林徽看来,是海关顺应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开放的深刻变革,体现了国家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宏兵认为,以“智慧海关”建设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正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技术打造高质量发展底座。
推动海关理论新发展
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海关在守护国门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所形成的重要经验,正在不断转化为理论成果。在理论提炼上,初步形成了以“智慧海关” 为引擎、以“风险协同治理” 为核心、以“平衡安全与便利” 为根本范式的新时代海关发展理论。王茜告诉记者,这一理论强调现代海关必须是嵌入国家经济全局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其发展源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深度融合,目标是在更高水平开放中实现动态安全与高效流通的有机统一。
李宏兵表示,海关现代化发展需制度创新与科技赋能并重,二者相互支撑,推动海关监管服务形态变革;“智慧海关赋能”数字贸易理论创新,结合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将新技术融入贸易实践,以场景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型开放”理论,海关对标国际规则、优化国内制度供给,提升口岸营商环境国际化水平。余林徽认为,这些全新理论为发展中国家和超大规模经济体的边境治理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学者们认为,面向“十五五”,我国海关发展还需要围绕“数智化”深化与应用、“安全与便利”的平衡统一,以及“制度型开放”与“国际合作”的深度推进,构建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海关治理体系,在维护国门安全与促进贸易便利化之间取得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与此同时,学术界需要从智慧海关建设、关税与宏观经济政策、供应链韧性与风险管理、贸易便利化指标与评估体系构建、制度型开放与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