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并检阅部队。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全国科研院所及高校纷纷组织收看纪念大会直播。广大社科界学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维护人类文明成果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深刻、振奋人心,具有强大的思想震撼力和时代感召力。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铭记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抗战历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铭记历史 引领文明进步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中国人民历经长达14年的不屈抗争,用超过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今天的中国正以无惧任何风浪的实力和底气捍卫世界和平,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臧运祜在纪念大会现场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情回顾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辛历程,充分肯定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如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任重道远,仍需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民族复兴伟业不断前进。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臧运祜对人民军队有着深厚的感情。“阅兵式上,我军新一代武器装备集中亮相,展现出新时代人民军队的巨大变化和强大实力,令人振奋。”
同样在纪念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难掩激动之情。“纪念大会现场气氛庄重热烈。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刻感受到了这次纪念活动的重大意义。”他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铭记历史,更要深化历史研究,以中国视角书写中国抗战史和二战史,进一步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意义和国际贡献。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也在纪念大会现场。他表示,作为一名来自教育科技战线的工作者,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亲眼见证威严的方阵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心潮澎湃、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意涵深远,是指引我们铭记历史、以史鉴今的启示录,是倡导和平与正义的宣言书,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勇毅前行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连红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告诉记者,80年前那场伟大胜利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那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它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民族耻辱,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也更加坚定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史研究室主任吴敏超表示,80年前,中国人民以简陋武器、血肉之躯抵抗日本疯狂侵略,牵制和抗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对日本侵略者的彻底覆灭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在自身抗战极为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按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需求,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今天,我们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将以强大国力和先进军事力量继续守护祖国山河无恙。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部副主任王虎学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力量,激励我们不忘来时路,一起向前走。对革命先辈和英烈的最好告慰,就是把他们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坚定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引发高校广大师生强烈共鸣。
9月3日,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和新清华学堂内,近4000名本科新生和约1500名研究生新生共同收看纪念大会直播,同上一堂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课。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肖贵清说,对先烈最好的纪念,是继承他们的精神,立足自身专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于抗日烽火之中,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今年新生开学之际,赵一曼烈士数字人与中国人民大学学子隔空对话,与人大师生共同重温“家书中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党委书记宋学勤表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财富,要继续传承和弘扬。学校已将伟大抗战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融入思政课程,并通过馆校合作、重走抗战路等活动,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
华南理工大学师生在多个场所收看纪念大会直播,纷纷表达“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愿以寸心报国,共筑新的长城”等感想。暨南大学组织港澳台侨学生集体观看纪念大会直播,鼓励他们继承先辈的爱国精神。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曹汉林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军旅经历的老兵。他表示,阅兵展现了我军奋斗强军和国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成就,他将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履行国防义务,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抗日战争将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高度,推动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与团结,孕育了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和红岩精神等。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皓谈到,我们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引领抗战方向,坚持团结进步,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良芹认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伟大抗战精神闪耀着时代光芒。作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承担起维护战后和平的责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吴景平表示,中国人民为拯救文明、伸张正义、维护和平,以及捍卫国际法、构建战后国际秩序作出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史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侯振发表示,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指导,铭记历史、汲取智慧,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弘扬爱国主义和伟大抗战精神,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支撑。
开创未来 迈向民族复兴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铭记历史是为了绝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新征程上,使命在肩,我们将赓续伟大抗战精神,牢记育人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厚植家国情怀、为科技自立自强挺膺担当的未来领军人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吴卫星提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落到实处,加强党史、新中国史的系统学习,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强化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结合。要以实际行动致敬英烈,将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学科创新、服务国家发展的具体举措,以实干报国,立足岗位,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认为,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面对全球治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我们应继续拓宽视野,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议题,深化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
珍视和平、开创未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良书表示,作为科研人员,要找准学术追求与国家需求的结合点,将个人研究同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学理阐释与学术研究的号召,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主动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真实、紧迫的难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担负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就是要将自己的专业研究与时代要求结合起来,通过深入挖掘抗战史料、扎实的学术研究,讲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江枫提出,以科学全面的课程建设,向青年学子讲述海内外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凝聚成钢铁长城的动人诗篇;用现代科技和文化作品的创新性结合,向广大人民群众讲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学术作品的外译和传播,批驳各种歪曲历史的谬论,展现抗日战争胜利的世界意义。
吴敏超表示,将继续坚持正确抗战史观和二战史观,深入阐释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努力构建抗战史自主知识体系。收集与整理海内外档案、照片等资料,开展扎实深入的研究,努力推出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向全社会普及抗战历史,传递正确的历史记忆,增进国家民族认同。
延边大学副校长刘岩表示,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推动教育固边、人才兴边、科技强边、产业富边、学术戍边、文化润边的六维能力提升,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赋能,努力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走在前、作表率。
广大学者表示,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用高质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本报记者孙美娟、张译心、班晓悦、陈雅静、刘越、查建国、李永杰、明海英、赵徐州、陈炼参与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