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勋章——走近抗战老兵

【特别关注】峥嵘岁月 社科丹心——致敬我院16位抗战老兵

2025-09-02 来源:社科院专刊总第795期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1923年9月,夏森出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她14岁参加革命工作,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早年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干事,后辗转抗大二分校、军政学院及军事学院等单位,历任政治指导员、干事等职。1942年6月赴延安中央党校二部学习。抗战胜利后,她前往东北,先后担任北安高级师范学院教务主任、东北军总司令部宣传科副科长等职,在第十二兵团后勤部负责党总支工作。

  1949年8月,夏森进入华东军区俄专学习,1952年7月进入马列学院深造。1955年8月起,她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近十年。1965年10月调至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任党总支书记。1978年11月,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欧美处担任负责人,直至1982年11月离休。

  2021年2月25日,夏森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夏森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时期,始终坚守信仰,勤恳工作,是忠诚的共产党员和优秀的革命工作者。

 

  1925年3月,郭冲出生于山西省襄汾县。他少年时代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于1938年3月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一一五师独立第一游击支队担任警卫员。同年11月,他在晋西南特委机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一生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郭冲于1942年9月进入军委三局通讯学校学习,此后长期在通信战线工作,历任报务员、中队长、宣传科长等职,为保障战时通信联络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郭冲致力于军队的教育事业。1950年1月起,他调至东北军区通信处任政治协理员。1956年3月至1960年5月,他先后在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师范学校和长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政治干校担任教员,为培养军队政工干部贡献力量。1960年6月起,他转入理论研究与教学岗位,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马列主义研究院和北京市委党校工作。

  1978年6月,郭冲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先后担任党委副书记、书记,分党组书记、常务副所长等领导职务,直至1985年11月离休。他为近代史研究所的业务建设与学术发展做了大量工作。

  郭冲革命生涯数十年,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授予独立自由奖章、三级解放勋章。

 

  1933年1月,于祖尧生于安徽省天长县。他年少投身革命,于1944年1月参加新四军二师淮南公学的学习,自此开启革命生涯。1946年8月起,他在第三野战军华东干部子弟学校工作,历任工学组长、教导干事。1950年8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南京市第八中学担任团总支书记。

  1951年8月,于祖尧进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计划系学习,后继续在该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攻读研究生,系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训练,为日后从事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956年8月毕业后,他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员,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

  1978年10月,于祖尧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在此后长达二十七年的时间里,先后担任副所长、党委书记等职,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他长期致力于经济学理论研究,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优秀科研成果奖,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学术职务众多,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经济学总会副会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研究会会长等职,还当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国家经济立法与决策咨询工作。2005年6月离休后,他于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他为我国经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5年2月,王洁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1942年3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11月离休。离休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室秘书处任副处长。

  王洁早年投身革命,1942年3月起在河北省定县东畄村任组织委员兼妇联主任,积极开展基层组织和妇女工作。1945年3月后,她先后在定县公安局任一级科员、冀中八中学习,并在定县生产合作社工作。1948年1月起,她担任定县九区区委组织委员,为地方组织建设贡献力量。

  1949年1月后,王洁随革命形势发展转至河南省工作,历任郑州市妇联会秘书、第一区妇联会主任。1954年8月起,她担任郑州市第一区区长,后升任陇海区区委副书记兼区长、管城区区委书记处书记、区委副书记等职,在地方党政领导岗位上工作十余年,为郑州市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1965年1月,王洁调至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文电处任副处长。1978年7月,她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办公室秘书处任副处长,直至1982年11月离休。

  王洁同志始终坚守岗位,兢兢业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8月,许宪法出生于山东省东明县。194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6月离休。离休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任人事处副处长。

  许宪法少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44年2月起,他在东明县六区抗联工作,后于1946年6月转入东明县游击队工作,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力量。1947年8月,他进入冀鲁豫区党委新闻专修班学习,由此开启新闻宣传工作生涯。

  1948年7月起,许宪法先后在冀鲁豫日报社、平原省平原日报社从事编辑和通联工作。1952年12月调至中央宣传部报纸处工作。1954年8月后,他担任中国青年报社农村部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从事农村新闻报道工作。

  1957年4月,许宪法转入学术机构工作,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干部科任职。1975年6月,随机构调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担任人事处副处长,直至1984年6月离休。他工作认真负责,勤恳务实,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考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27年11月,朱瑞真出生于江苏省沛县。1944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12月离休。离休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任国际室副研究员。

  朱瑞真早年投身革命,1944年6月起在江苏省沛县人民政府任科员并从事收发工作。1946年3月,他随调干队伍北上东北,先后在东北大学和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12月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担任助教、年级副主任等职,为培养新中国外语人才作出了贡献。

  1954年1月,朱瑞真调至中央办公厅警卫局任翻译,1957年1月起在中央办公厅翻译组工作,长期担任重要翻译任务。1974年1月转至中央办公厅信访局任处长。1979年6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工作,1981年1月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国际室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俄语翻译和研究工作,直至1988年12月离休。

  朱瑞真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的基层工作,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翻译岗位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勤恳工作,无私奉献,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外语翻译和国际问题研究事业作出了贡献。

 

  1926年3月,许秋平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941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12月离休。离休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俄语副教授。

  1941年5月起,许秋平在苏中四分区下辖地方区委工作,在抗日战争艰苦环境中经受锻炼。1947年8月进入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并工作,同年11月起先后在东北安东日报社、华东大学文学院、山东省立实验中学等单位工作,为党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1951年8月,许秋平进入中国人民大学俄文系学习,1955年9月在北京俄语学院继续深造并工作,系统掌握了俄语专业知识。1958年2月起,她在北京矿业学院担任讲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二十余年。

  1979年8月,许秋平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继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任俄语副教授,为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贡献力量,直至1986年12月离休。在长达七年的研究生院工作期间,她认真执教,精心育人,为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

 

  1931年12月,齐翔延出生于北京,蒙古族。1945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12月离休。

  齐翔延早年投身革命,1945年起在总参三局担任通讯侦查报务员,为革命事业贡献青春。新中国成立后,她于1954年完成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习后,由国家选派至莫斯科大学经济系深造,1959年毕业回国。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政教系、南京大学政治系担任助教,从事理论教学工作。

  1965年7月,齐翔延调入马列主义研究院,致力于理论研究工作。1975年起在商务印书馆第三编辑室担任编辑,参与理论著作的编审工作。1978年,齐翔延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在写作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工作,任副研究员,专注政治经济学研究。1988年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党员,获得机关党委表彰。

 

  1930年1月,马占卿出生于河北省定州市,回族。1945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0月离休。

  马占卿早年投身革命,1945年起在河北定县从事妇女宣传工作,后进入晋察冀军区无线电学院学习。1946年起在华北局社会部电台担任报务员,1949年进入公安部公安学校学习,后任中央调查部报务主任。1954年5月调入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历任干部科长、保卫科长。1958年进入外交学院外语系学习。1961年后曾参加南口基地劳动,后任对外文委幼儿园主任。1978年8月,马占卿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直至1983年离休。

  马占卿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兢兢业业,为党的通讯、外交和哲学研究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24年1月,江明出生于陕西省子长县。1938年1月,年仅14岁的他投身革命,在陕甘宁边区党委参加工作,开启了自己的革命生涯。1940年10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坚定了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1939年7月至1945年8月,江明在延安接受系统学习和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1945年8月赴当时的热河省赤峰县工作,次年6月调至东北局土改工作团,积极参与土地改革等重要工作。

  1948年8月,江明被选派赴苏联学习,至1955年7月归国。回国后,他进入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后隶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专注于农业经济学研究,直至1988年1月离休。

  江明从革命实践到学术研究,始终恪守职责,为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以及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22年1月,黄静涛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旗,蒙古族。1939年12月,他参加革命工作,先后在呼和浩特任职并参加大青山游击队。1940年5月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后于延安民族学院、抗日军政大学担任教员和研究员,投身于党的教育和民族工作。

  1945年5月起在绥蒙地区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于同年11月起担任乌兰夫同志的政治秘书。解放战争期间,他于1947年1月任齐齐哈尔内蒙古军政大学教育长,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贡献力量。1949年1月后,历任北京蒙藏学校校长、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宣传部处长、中共中央华北局宣传部副处长等职。

  1954年7月,黄静涛调至中央宣传部工作。1959年3月起任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并曾兼任省体委主任。1979年5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任副所长至1985年12月离休。他长期致力于蒙古族历史及土默特文化研究,成就显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黄静涛在民族理论、教育和文化研究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3月,赫建中出生于河北省巨鹿县。1945年6月,年仅10岁的她参加革命工作,在八路军冀南军区枣强敌工科担任小勤务员,自此投身革命事业。此后至1951年8月,她先后在八路军冀南军区十一军分区、妇校,以及第二野战军、西南军区、华北军区等单位担任战士或学员,经历了革命战争的锻炼。

  1951年8月起,赫建中转入学习阶段,先后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北京市女十一中、南京市第四女中就读,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本科,于1964年毕业,接受了系统的文化与新闻专业教育。

  1964年9月,她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先后在政策研究室、《新建设》杂志社、《思想战线》杂志社及科研局担任编辑、秘书等职。1978年6月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现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在办公室和理论研究室从事科研与管理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报业经济与经营管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史。1990年4月离休。赫建中为党的新闻事业与科研管理工作作出了贡献。

 

  1925年12月,吕欣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县。1941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7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在苏北新四军军部参谋处、皖江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担任测绘员,并于1943年10月至1944年9月在皖江无为县石涧区区委任干事,经历了艰苦的敌后斗争岁月。解放战争期间,她于1946年1月进入山东大学预科学习,后调至山东华东局秘书处任机要干事。1948年6月起,先后在山东省文教厅教育研究会、济南华东大学从事人事和教务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吕欣于1951年1月调至青岛山东大学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任教导室副主任。1952年8月起,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和中央马列学院理论学习班进修。1955年8月至1963年9月,她在山东大学担任教员、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及中共党史教研室副主任等职。1963年9月再次赴中国人民大学师资进修班学习。

  1964年9月,吕欣回到山东大学,任图书馆办公室主任,并参与《汉语大词典》编写组工作。1982年2月调至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室工作,同年12月离休。

  吕欣于2015年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7年获新四军成立80周年纪念章。

 

  1923年3月,路佳出生于北京市。1943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3年11月至1945年11月,她在第18集团军总部情报处工作,投身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11月进入晋冀鲁豫军区军政大学学习,1949年11月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华北军政大学担任政治教员。

  1952年9月,路佳被选派至中国人民大学中央马列学院学习,1955年7月完成学业。同年8月起,她在中共北京市委党校任教,历任教员、教研室副主任,从事干部理论教育工作达十八年之久。1973年4月,路佳调任北京市第二轻工业局,先后担任宣传处处长、党校副校长职务。1978年12月,她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任组织处处长,负责教学组织与干部管理工作。

  1982年12月,路佳离职休养。她长期致力于党的教育工作和干部培养,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贡献。

 

  1926年5月,万青出生于江西省奉新县。1944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4年10月,他在重庆生活书店开始革命工作。1945年5月转入新四军五师任文化教员,投身抗日战争。1946年9月起,先后在上海生活出版社、东北书店工作。1950年12月进入哈尔滨外语学院学习,1953年7月毕业后在纺织工业部担任翻译。

  1955年5月,万青调至中国作家协会任编辑。1958年12月起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先后在对外联络处任翻译,在拉丁美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62年10月至1978年8月,在北京市第116中学任外语教研组组长。

  1978年8月,万青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研究所工作。1981年4月转至美国研究所图书资料室,1983年5月任美国研究所外交室副译审,主要从事美国外交研究。1986年7月离职休养。

  万青长期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为我国国际问题研究作出了贡献。

 

  1927年1月,金挥出生于河北省青县。194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1945年6月至1946年8月,他在天津市工作委员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敌占区坚持斗争。1946年8月进入河北省兴隆县中学学习,同年调至冀热辽军区军工部任秘书。1949年1月随军转入东北军区军工部继续担任秘书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金挥于1949年11月调至中央重工业部人事司任科员。1950年3月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学习,1952年9月毕业后留校工作。1956年9月被选派赴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学习,1960年12月学成归国。

  1970年8月至1972年8月,借调至北京市委文教组工作。1972年8月调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历任苏东组、经济组副组长,苏联所经济室主任,专注苏联经济研究。

  1981年1月,金挥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任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苏联经济与国际经济研究,直至1988年12月离休。198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作品奖。金挥长期致力于苏联经济研究,为我国国际问题研究作出了贡献。

【编辑:刘远舰(报纸)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