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收录了2022年5月至202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的91篇重要文献,分为18个专题,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主线,不仅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更蕴含着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的深刻实践逻辑。深刻把握这一逻辑,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及其世界意义至关重要。
逻辑起点: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以文明互鉴熔铸精神共荣之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方位下,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正在重构文明叙事逻辑,通过构建文明对话机制、培育文明互鉴土壤、树立美美与共价值坐标,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实现共生共荣。
第一,构建文明对话机制,搭建多元文明交流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始终以制度性安排打破文明隔阂,推动不同文明在对话中增进理解。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中国始终以开放姿态搭建全球文明互鉴的制度性框架。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文化合作协定,与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等议题深度研讨,突破了西方主导的“文明冲突论”窠臼,使文明交流从零散活动升维为系统性实践。
第二,培育文明互鉴土壤,厚植民心相通根基。中国注重通过人文纽带培育文明交融的沃土,让不同文明在民间交往中自然共生。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国与多个国家在考古领域有着广泛合作,派遣专家团队赴印度、伊朗、沙特等国开展丝路遗址发掘。敦煌研究院运用数字化技术,为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修复提供技术支持,使千年佛像在虚拟世界重现光彩。这种“文明的抢救性对话”彰显了中国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责任与担当。在教育领域,孔子学院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华文化教育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些人文纽带让不同文明在民间交往中自然交融,培育出超越国界的文明理解。
第三,构建美美与共价值坐标,引领文明发展方向。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文明观,正在绘制一幅“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画卷。从2017年首次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到2023年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主张,中国持续为文明对话提供理论支撑,使不同文明在平等对话中找到价值公约数。
核心路径:激发全球合作新动能,以开放共赢厚植人类繁荣之基
唯有通过开放合作打破壁垒、以共赢思维凝聚共识,才能激活全球发展的深层动能,为人类繁荣奠定坚实基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来越大”,主张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表明,开放包容、互利共赢才是全球发展困局的破局之道。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以制度型开放破除“逆全球化”壁垒。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投资规则区域化、碎片化趋势明显,全球产业链面临“断链”“脱钩”风险。中国主动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制度型开放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实践,《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条款对接等领域形成突破,“‘一线’放开、‘二线’管住”进出口管理制度试点成效显著。中国正构建起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开放不仅是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更以制度型开放为抓手,为全球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增设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优化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推进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降低全球贸易成本,中国正以实际行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确定性。
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赋能全球增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余年来,“一带一路”已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成为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国际合作平台。截至2024年,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这一倡议的成功,在于其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聚焦“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标志性项目缩短了时空距离,健康丝绸之路、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新领域合作拓展了发展空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让“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行动”,从“蓝图”变为“实景”,成为共建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双向快车道”。
价值归宿:引领世界发展新潮流,以中国方案凝聚发展共识之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从根本上界定了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底色与发展方向。作为引领14亿多人口大国整体迈入现代化的历史性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文明传统智慧为文化底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践载体,深刻重塑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发展路径与文明形态,为破解全球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信任赤字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迷思。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到全球殖民体系的构建,西方现代化始终伴随着对非西方世界的掠夺与压迫。“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导致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严重。”这种发展模式导致全球南北鸿沟持续扩大,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认知桎梏,14亿多人口以和平发展之路整体推进现代化建设正改写现代化理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独具特色,这种独特的实践探索正在重塑人类现代化的话语体系。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人类发展异化困境。在物质文明层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超越了“增长—贫困”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国通过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为解决全球性收入鸿沟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直击工业文明发展悖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自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为气候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议题贡献东方方案。在文明发展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避免陷入物质主义膨胀的陷阱,又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精神家园,为物质技术高度发达时代的人类文明进步指明方向。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构建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实践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构建了公平正义的国际发展观。通过“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战略,中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反哺民生、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可借鉴经验。在国际实践层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累计签署200多份合作文件,搭建起互利共赢的全球合作平台,生动诠释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东方智慧。
总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百余年奋斗历程、面向人类未来的原创性贡献,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其实践逻辑在于,将中国的国家振兴与人类的共同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历史性的自我变革,为全球发展提供新机遇新思路,并通过理念引领和实践创新,积极参与塑造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深刻把握这一实践逻辑,就能理解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共同繁荣。这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新征程上,我们需以守正创新为动力,持续推进理论体系的时代化发展;以深化改革开放为路径,不断完善制度型开放的规则体系;以厚植文明根基为支撑,着力培育民心相通的互鉴土壤。唯有如此,方能将这部著作的思想伟力转化为奋进动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也为动荡变革的世界贡献更具包容性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审核:李建军
网络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