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教育为教育领域带来新机遇,显著增强了教育的精准性、科学性与预测性。但我们需清醒地认识到,数字技术并非解决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钥匙,也不是凌驾于教育之上的绝对权威。受技术本身及外部因素制约,数字教育存在自身限度,推进过程中必须重视技术伦理,防范隐私泄露、教育异化及教育不公等隐患。
以数字安全为限
保障数字教育健康发展
数字技术的变革潜能将为教育领域开启新篇章。如今,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工具,不仅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还能精准、立体、实时洞察教育主体、教育过程及学习内容,使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极大满足学习者的探索需求。
然而,数字技术在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对教育活动全方位数字监控、规训与重塑的乱象。数字技术如同无形的“眼睛”,时刻“注视”着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比如,通过即时收集和深度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授课状态及学生的表情、动作等,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成效;通过监控和捕捉学生在线学习进度、兴趣偏好、成绩数据、问题反馈等,监督学生学习并适时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
这些应用被质疑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威胁教师的主导地位,还可能养成表演型人格,造成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反馈失真。此外,数字“瞭望塔”的全方位监控不可避免地带来教育数据的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这些关涉学生隐私的个人数据一旦被恶意泄露与使用,不仅导致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更对教育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教育信任构成重大威胁。
我们不能为了规避安全风险而停止教育数字化进程,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是采取措施去规范、约束与监管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第一,培养教师科学的风险防范意识。教师是数字教育的实践者,这意味着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数据安全观念与伦理意识,有良好的数字素养,对数字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做到知风险、会防范、能应急。第二,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发展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数字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应该以伦理和安全为核心通盘考虑、全局规划、科学设定,建立一套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防护体系、风险监测体系、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和数据泄露应急响应体系。第三,规范处理和使用学生数据。教育机构和教育技术供应商需要确保数据采集、处理和使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敏感信息不会被滥用和泄露。
以人的发展为限
数字教育需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数字化带来巨大变革与可能,也催生了技术万能的幻象,似乎教育可完全数字化,机器能取代教师。被神化的数字技术模糊了技术与教育的边界,易导致教育及人的异化。矫治数字教育发展中的异化,需摒弃技术至上的单向度价值指向,重新理解“人”在数字教育中的位置。
数字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数字应用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其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促进教育和教育中的人更好地发展。因此,能否促进人的发展是数字教育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能否坚持“以人为本”亦成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限度。数字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基于数字机器的双向奔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本身及人的精神世界无法完全数据化,这意味着数字技术仅是人类的“工具”,是教师能力的补充、增强和延伸,其作用是“解放”而非“替代”教师。若鼓吹工具理性,必然造成对价值理性的遮蔽,对现实中鲜活的、主体性的人的忽视,进而会使学生自主性受损,难以生成正常的人际情感,最终结果只能是背离教育的本质、目标和逻辑。
寻找数字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平衡,打造“以人为本”的数字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坚持技术与人文共存的价值追求。教师需要秉承“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创设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体验的数字技术应用,加强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生命的对话,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思考和创造。另一方面,学生要乘着数字技术的“东风”,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合理使用数字技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需要积极参与社交和协作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高阶思维能力,绝不能满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现成答案。
以教育公平为限
让社会共享数字教育红利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契机。数字技术的跨越时空、自由开放、即时高效等特质,在推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动态共享与精准投放等方面释放了强大动能。近年来,我国通过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数字支教创新试验等项目,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连通城乡、跨越山海,实现了公共数字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区域、城乡、校际的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数字技术的应用在促进教育公平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数字鸿沟。尽管一些偏远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已拥有基础信息化设施,但受经济发展、思想观念、文化传统、社会情境等因素影响,在数字硬件配置、数字资源建设质量、师生数字素养等方面与发达地区或先行地区仍存在差距。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教师主动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不足,教育数字化的呈现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在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学生观看课程直播或录播视频的方式,缺乏深度、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这与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很难鼓励和激发学生的探索、创造和合作意识。多种因素的叠加有可能导致教育获得的“马太效应”式难题,客观上加剧教育不公,背离数字教育初心。
保障“数字弱势群体”权利,是实现数字正义的重要内容。从国家政策的角度看,按照“顶层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的原则,应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教育投入,精准补齐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夯实数字教育发展基础。实施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的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创新与应用能力等,以数字技术赋能教师能力提升,实现薄弱地区学校从“有技术”到“用技术”再到“以技术促发展”的蜕变。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科技公司应重点开发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数字教育技术,并让这些技术惠及农村及贫困地区,助力教育公平。
(作者系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