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聚焦中国二战史研究新突破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获广泛关注

2025-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刘越

  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编的《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英文版本正式出版,引发学术界广泛关注。该书在全面还原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面貌的基础上,立足学术视角,深入阐释了东方主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贡献。

  作为一部兼具鲜明中国特色与时代特色的二战史新著,《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指导思想、研究视角、理论方法和叙事逻辑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体现了我国二战史研究的最新水准。学术界普遍期待,该书的出版将推动我国二战史和抗战史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鲜明表达中国立场

  “该书作为一部鲜明体现中国立场的重要著作,展现了正确的二战史观,起到了正本清源的引领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认为,该书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在框架设计和主线确立上紧扣二战史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兼具创新性、理论性和实用性。尤其通过运用大量具有说服力的一手史料、文献数据与细节描写,以东方主战场为视角深入呈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将中国抗战历程有机融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叙事逻辑之中,进一步凸显了东方主战场的重要地位与贡献,对“西方中心论”进行了有力驳斥。

  “这是一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力作。”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胡德坤表示,该著作标志着中国二战史研究实现新突破,其特色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二战史的重要论述为统领,彻底摆脱了以往以欧洲战场为中心、以英美视角为主导的叙事框架。该书秉持全球史视野,通过创新的架构设计,突出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地位与作用,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多维度呈现历史事实,有力回应了西方史学界对中国战场的忽视与边缘化问题。

  近年来,基于中国视角的抗战史研究日益成熟,为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更好地纳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侯中军表示,该书充分运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不断丰富的档案资料,将中国抗战的叙事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整体进程紧密结合。为更准确呼应“东方主战场”的定位,书中创新性提出“东方战线”“东方样板”“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同盟”三个核心概念,在理论构建上进一步支撑起中国视角的学术话语。

  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教授耿志提出,该书不仅明确将1931年九一八事变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还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治理的视角重新阐释这场战争。该书称,二战爆发一定程度上源于一战后全球治理机制的失效,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则在关键时刻捍卫了世界正义与人类文明。这一视角强调,二战的经验与教训深刻揭示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根本原则。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士伟认为,该书将亚洲、非洲、欧洲及太平洋战场并列叙述,展现出鲜明的全球史视野。他提出,应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坚决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国际社会须从反法西斯战争中汲取经验,以公平正义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共同迈向人类更美好的未来。二战的历史经验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推进中国二战史

  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该书的出版是构建中国世界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于沛表示,该书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为:坚持紧扣时代主题的历史研究、体现社会责任的研究视角,以及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统领学术研究。他强调,该书回应了当前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弘扬正确二战史观的现实需求,通过扎实的实证将“正确的二战史观”融入中国话语的理论表达,展现出中国史学鲜明的“主体性”和史学家的“主体意识”;全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史学新形态为指导,深刻阐释了坚持正确二战史观对于守护历史记忆、促进持久和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在呈现中国战场贡献方面,该书提出了多项创新观点。首都师范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徐蓝认为,这些学术创新标志着我国二战史研究在理论深度、叙事方式和价值阐释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构建具有中国学术话语特色的二战史研究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理论框架层面,该书重构了二战史的叙事逻辑,揭示了战争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的渐进过程,确立了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的战略地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战史叙述体系。在研究范式上,该书基于十四年抗战的整体视角,依时间与空间顺序,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置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之前进行论述,更真实地反映出抗日战争的历史实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林利民提出,该书在关键议题上明确表达中国立场,不仅为舆论引导提供了学术依据和数据支持,也推动了二战史研究走向国际学术前沿,助力中国学术成果的海外传播。同时,该书的编写锻炼了一支具备创新能力和年轻化的研究队伍,加强了二战史领域人才储备。这批新生力量将在未来推动我国二战史研究不断开拓新领域、达到新高度。

  新时代对中国二战史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强调,二战史与抗战史研究不仅是学术深化的方向,更关乎对历史的尊重和让世界客观认识中国贡献的学术使命。历史学者应站在时代高度,依托扎实史料和严谨方法,将深刻的政治内涵转化为厚重的学术表达,以全局视野整体把握二战史,推动二战史与抗战史研究交融互促,更准确、更全面地展现中华民族为战争胜利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作为项目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超华表示,通过参与本项目,团队成员的政治素养、科研能力与协作意识均得到显著提升,未来将充分运用此次编撰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积极投身后续有组织科研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时伟通认为,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诞生,既依赖学者个人的专业奉献,更离不开团队的高效协作。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凝聚力与专业精神,持续提升著作质量,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成就经得起时代检验的学术成果。

【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