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效能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发展知识、形成文明、表达文明的重要手段。语言与文明彼此依存同构共生,在文明建构、保存、赓续和传播的过程中,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4世界中文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传承文明的载体、增进理解的桥梁”。语言文字中储存的人类文明是谓语言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所构建和传承的语言文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和历史演进中行动选择的思想密码,形式上主要体现为通过语言所提炼的概念术语、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所保存的文明成果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这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语言不仅是文明直接的载体,更是建构和阐释其他形式的文明的工具。就此而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文明存在的本质基础,语言文明的国际传播在文明国际传播中具有基础性根源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因此,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是中华文明国际传播不可或缺的途径,是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的关键之路。
  推进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具有时代必要性。一是在复杂国际舆论中阐明中国方案。要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就需要阐明中华文明的思想精华。语言文明是思想精华的清晰表达,集中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髓。如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人民观与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传播好此类主题的语言文明可助力国际社会理解“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渊源和历史延续性。二是在国际秩序更新中提升中华文明感召力的时代选择。中国作为成长中的负责任大国,致力于为国际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公共产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修齐治平、兴亡有责、和而不同等传承千年的中华语言文明蕴含着关于个体、家庭、社会、人类发展的深刻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着重要价值,可为国际社会提供多元启迪和智慧支持。三是在全球文明倡议下提升中华文明国际认知度的时代需求。全球文明倡议强调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和理解,语言文明是理解不同文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坚守等的有效窗口。中华语言文明能简明扼要地概括和传达中华文明的核心内涵,提升中华文明的国际认知度。
  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有助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是增强文化自信。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须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以阐释其独特的精神基因为主线。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应以对中华文明精神基因的梳理和确认为基础,这种梳理和确认将深化中华文明精神基因认同,强化文化自信。二是增进中华文明国际理解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是增进中华文明国际理解的重要途径,理解了中国“立己达人、胸怀天下”“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精神基因和实践选择,才能理解“自强不息”“协和万邦”的中国形象,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与中国携手构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语言文明是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支点,只有语言相通、理念相通方能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通过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展示具有普适性的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可以激发国际受众基于人类共通情感的心灵共鸣,增强中华文明在国际社会的情感感染力、价值导向力和行为引领力。如“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当代中华语言文明重要成果,已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价值引领。中华语言文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凝练的表达方式,这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价值,能够助力消除文化隔阂、化解误解偏见,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之间搭建沟通与理解的桥梁,促进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
  推进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的实践进路。一是要构建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核心内容体系。以梳理和阐释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为主体,关注人类共同的发展价值与福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由此构建横向上包括不同主题、纵向上包括不同历史进程的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核心内容体系,以来源于历史典籍及核心文献中的术语、熟语、关键词和凝练精辟的简短语句为节点,梳理阐释相关的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可首先传播具有共同价值的内容,促使相关思想理念成为国际社会进行决策以及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思想资源。
  二是要做好中华语言文明外译和国际教育。当前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关键词”多语种对外传播平台等是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的有益实践,未来可进一步拓展广度和深度,提升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充分阐释中华语言文明的深刻内涵及其相关的思想知识体系。然而,我们无法回避一个翻译领域固有的核心难题:源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思想体系与目标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难以消弭的客观距离。这种距离并非简单的词汇或语法差异,而是植根于历史积淀、哲学观念、审美取向、社会习俗乃至集体无意识中的深层文化鸿沟。译者必须考虑“原本语词的精神和对其复述的精神之间的距离。但这种距离是永远不可能完全克服掉的”,源语表达才能让人真正感受语言文明的精妙之处,使得忠实传递源语言文明的精妙之处变得复杂而珍贵。因此,语言文明的国际教育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搭建语言互通之桥、理解互信之桥、文明互鉴之桥”。数智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应在理念和实践层面突出传播中华语言文明的价值目标,这是数智技术变革下语言交际功能教学依赖性削弱的必然选择,更是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时代需求的自觉回应。
  三是要坚持创新性、包容性与多元化原则。创新呈现中华语言文明内容体系,建设数智化数据库,结合原典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以适应多元传播情境和需求。利用技术赋能创新传播方式,依托数智化及移动化技术开发中华语言文明主题产品,使其可听可读可看可感。进行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的包容性实践,善于在差异性中寻求共同性,从回应人类社会根本问题的角度建立与其他文明的平等对话,在全球概念体系和话语场中植入中华语言文明成果,凝聚价值共识。多元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传播渠道及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利用外交、教育、经贸、体育、出版、影视、文旅、文创等与国际民众产生关联的活动,将它们作为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的具体场域。中华语言文明的国际传播,不仅需要官方媒体的大力推动,而且需要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够有效提升传播效果。我们应进一步提升民众、文化企业等民间传播主体传播中华语言文明的自觉意识,发挥不同传播主体的优势,增强不同传播主体的融合度,凝聚中华语言文明国际传播的多元主体合力。
  以中华语言文明之于中华文明的构建、记录、阐释和传播的本源性基础性作用为支点推进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坚持创新性、包容性和多元化原则,围绕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根本目标,在理念、内容、主体、渠道、方式等方面构建全方位的中华语言文明立体传播格局,必将持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绘制出人类文明新图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自主语言国际传播理论体系构建研究”(24AYY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编辑:刘娟(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