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脉络与制度逻辑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始终以一种不可逆转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实力决定着国家竞争力的高低,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也关乎民族复兴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充分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其中一个根源就是科技落后。党的奋斗历程,正是一部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国家发展动力的历史。
  党推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脉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萌芽酝酿期(1921—1949年):以科技兴军实现自立图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在艰苦的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和科技工作者依靠简陋的条件,创造性地研制枪械和炸药,陕甘宁边区的“七九式步枪”、晋察冀边区的黑色炸药,体现了党在战争环境下以科技服务革命、以创新提升战斗力的早期探索。
  奠基探索期(1949—1978年):以集中攻关奠定科技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战略定力提出“向科学进军”。1949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标志着现代科研体系的初步构建。党组织动员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科学家回国,形成新中国第一代战略科技力量。1956年起草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确立了重点突破的思路,“两弹一星”“核潜艇”“人造卫星”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为国家安全和工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突破期(1978—2012年):以制度创新激发科技活力。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转折点。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指导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方针。1985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推动科技成果向经济转化,“863计划”“97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举措先后启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研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自强引领期(2012年至今):以战略自信迈向科技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了从理念、战略到行动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人工智能、5G通信、量子信息、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跑”的跨越。2024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一。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新三样”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球领先,充分彰显出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创新优势。
  党推进科技创新的制度逻辑
  中国共产党推进科技创新的经验表明,制度设计是科技创新的深层逻辑。党通过将全面领导、国家战略意志、市场机制与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无论是新中国早期的“两弹一星”,还是新时代“卡脖子”技术攻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科技创新置于国家整体战略中统筹谋划。我国突破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的西方二元模式,将科技创新与国家安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相结合,实现科技创新与国家战略的高度契合。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整合全国资源、集中力量攻关。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到北斗导航、C919大飞机,无不体现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制度效能。举国体制使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能够实现跨越式突破,这是西方分散型创新体系难以比拟的优势。
  三是系统性顶层设计与市场机制协同。党的全面领导不仅体现在战略定向上,还体现在系统性顶层设计上。中央科技委员会、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机制推动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同时,通过“放管服”改革,增强高校、科研机构自主权,鼓励企业创新,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双轨协同模式。
  四是重视人才与创新生态建设。党把“人才是第一资源”作为战略共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行代表作制度、破“五唯”,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同时,通过宣传钱学森、黄大年等典范,强化“科技报国”价值观,倡导“长期主义”科研文化,打造包容、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激发科研人员内生动力。
  党推进科技创新的战略启示
  我国科技创新必须依靠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科技创新制度环境,充分释放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巨大潜能,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一是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健全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制度机制,强化科技领域重大事项的统筹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确保科技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从“十二年规划”到“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保持战略连续性和战略定力。
  二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协同攻关。首先,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其次,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建制化、体系化、协同化;最后,推进科技创新的中央与地方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运用。
  三是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体系,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综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其次,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最后,建立符合科技发展规律、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的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健全重大技术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建设科技保险政策体系,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
  四是统筹推进自主可控与国际合作,推进科技开放合作。当前国际科技竞争态势复杂,必须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构建自主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同时,也要坚持开放包容,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作者系深圳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王志强(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