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学术视角解读中国实践

——陕西师范大学田野调查实录黄土高原乡村振兴路径

2025-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陆航
  暑期调研是学者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立秋之后,天气转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也接近尾声。炎炎夏日,从大国边疆到内地城乡,从实地考察到调研访谈,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奔赴祖国边疆内陆、阡陌里巷,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城乡蓬勃发展的脉搏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本报记者采访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带领的“乡村振兴背景下黄土高原地区水—能源—粮食—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课题组,以“求真”的态度探索真知,以“求实”的行动建言献策,用学术的视角去倾听、观察、思考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
方兰团队深入陕北榆林企业和乡村调研。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陆航/摄
  书本知识有了温度
  在系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能源富集的黄土高原地区农村社会的资源配置逻辑与发展瓶颈?暑假刚刚开始,方兰就带领研究团队赴榆林市靖边县与米脂县,基于扎实的田野调研开展现实分析。 
  走进靖边县尔德井村,映入眼帘的是宽阔整洁的乡间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与成片机械化耕作的农田。这里是靖边县近年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的典型村庄,展现出西北丘陵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图景。
  尔德井村依托地势相对平缓、土地集中度较高的自然禀赋,大力发展机械化种植与养殖经济,形成了以粮食种植和养羊为主导的复合型农业结构。村民普遍拥有50亩以上耕地,实现了耕、种、管、收全流程机械化,不仅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更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率。
  养殖方面,村民多以家庭式养羊为主,结合当地政府提供的防疫、饲料补贴和技术指导,形成了小规模、高效益的养殖模式。据统计,尔德井村农户人均年收入普遍达6万元以上,部分家庭收入甚至突破20万元,位列全县乃至全省农村前列。
  除了农业产业的稳步发展,村庄内部的组织动员和基层治理也日臻成熟。部分农户通过提供滴灌设施安装等农业服务,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的纵向延伸,推动村庄形成了技术密集型的“农服经济”雏形。
  参加这次调研的杨耀峰、李秀清、王阳阳、郭晨阳、孙振凯、李璐平、杨怡静都是在读博士研究生或硕士研究生,也是课题组成员。他们共同的感受是:田野调查的体验,让书本知识有了温度。
  调研团队发现,当地群众对教育、科技与现代治理理念展现出高度的认同与积极参与意识。在调研中,多位村民坦言“愿意留下来发展家乡”“年轻人回来创业也能干出点事”,这充分体现了村庄的内生发展动力正在被激发,这也在阳光村的“新农人”访谈中得到了印证。一位来自白于山区的32岁移民小伙,租了其他村40亩土地种蔬菜,妻子与他人合伙在内蒙古租180亩地种西瓜,家里小孩也是积极上进、奖状贴满了墙,这奋进努力的一家人让人钦佩。
  “我们的课题要探寻的答案,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化作实实在在的生活片段。”李秀清感慨万分。尔德井村的发展经验同时也表明,西北地区并非农业发展的边缘区域,只要找准路径、夯实政策支持与技术引导,就能够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富裕乡村样板。
  王阳阳发现,靖边水资源短缺,然而其农业和能源产业表现均很亮眼,特别是旱作农业把水资源用到极致,应用了“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即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土工膜窖高位储水+膜下滴灌补水模式,跨季节调配地下水资源,将沟底潜水储备在田间地头,提高抗旱能力,确保农林果产业提质增效。
  方兰告诉记者,今年暑假第一期完成对137户农户的问卷与深度访谈,重点关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农户生产决策、技术采纳与地方治理之间的互动机制,后期还将继续扩展调研区域和户数。
  学术的脚步不应止于书本,而应扎根泥土、向阳生长。2012年以来,方兰团队连续在榆林市榆阳区进行田野跟踪调研,十多年来访问农户超千户,对榆阳区“以能补农,以工哺农”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方兰介绍,选取靖边县尔德井村与米脂县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典型案例,从产业驱动与制度保障两个视角,呈现黄土高原丘陵区乡村振兴的两种现实图景,为相关政策设计与学术研究提供具备可比性和借鉴性的基层经验。
  田野给出的答案
  “田野给出的答案,带着泥土的厚重与真实。”杨耀峰告诉记者,与靖边县不同,米脂县能源资源匮乏,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主。农民收入与榆阳、靖边有较大差距,但近年来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改善农民生活方面持续发力,通过构建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的服务体系,切实增强了广大村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米脂小米是米脂县的“金名片”。杨怡静调查得知,米脂县已建成5个万亩标准化示范区、15个千亩攻关田及2000亩航天育种基地。依托“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优势,吸引中粮粮谷营销公司、陕西粮农集团等龙头企业落户,并培育壮大本地精深加工企业,全县小米杂粮年加工能力突破20万吨。
  米脂县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推出40余种小米精深加工产品,创新开发出68道小米宴系列菜品。在销售渠道上,线下布局体验店5家;线上建立电商中心,引入直播企业20家,与京东、天猫、抖音等平台合作,开办网点643个,日均处理快递超8万件。如今,这条“从种子到餐桌”的高质量产业链,不仅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在农业生产方面,米脂县农业农村局依托县域“地广人稀、劳力结构老龄化”现状,系统化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政府统一调配农机资源,为农户提供耕种收一体化服务,实现了从人力依赖向机械主导的转变。
  李璐平说,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如何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新活力?如何积极推动基层治理“三治融合”,实现基层治理稳定有序发展?如何创新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这些书本上干巴巴的问题,在现实中通过鲜活的实践找到答案。米脂县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基层服务与思想引导相结合,通过组织文艺演出、乡村讲堂等多种形式激发村民自我发展意识,推动形成“干部引导、群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调研不仅是信息的收集,更是认知框架的重塑。在郭晨阳看来,米脂县的实践充分体现了一个资源匮乏型县域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和贴心服务,转化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村居民幸福生活的“内在动能”,为西北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
【编辑:隋萌萌(报纸) 齐泽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