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段丹洁
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朴素、最持久的底色。今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把“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之一,再次提示我们,城市现代化不仅是高楼林立、产业兴旺,更体现出精神充盈、道德敦厚的文化风貌。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学者,梳理实践案例并尝试回答如何让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拥有更温暖的“人情味”。
在文化滋养中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名城竞相涌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发展在文化涵育中形成与现代化人民城市相匹配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实现城市风貌与市民面貌同步提升,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认为,“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以道德和伦理作为标准的城市,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外在表现,更是精神文明的内在升华。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需要走一条本土化的道路,要将对“公共道德”的倡导与“私人道德”的鼓励并重,除了外在规定的硬约束,还要注重内在的自觉。
崇德向善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凝聚人心、提升治理效能的文化软实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教授向勇表示,崇德向善体现了城市的文明水平,其核心内涵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特点。一个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文化发展问题,而文化的本质是人的自我解放,它涵盖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人的价值追求等,崇德向善是其价值追求的一种反映,彰显了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环境。这对于增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尤其是提升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以及竞争力都十分有利。
如今,北京提出建设首善之城,上海提出“加快建设成为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更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深圳将打造“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列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江凌告诉记者,我国一些大城市正将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列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中华民族素有丰厚的传统美德资源和向上向善之风,包容、开放、勤奋、善良、团结和友爱既是中华文化的传统基因,也是当代文明城市的文化底色。传承创新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提高新时代城市文化自觉自信自强,需要将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融入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血脉中。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与城市相互依存、共荣共生。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波表示,人民城市理念深刻揭示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逻辑,坚持人民参与建设,成果惠及人民,能够切实提高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从物质环境、制度保障、文化氛围等维度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落实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路径,其最终目标在于滋养更具幸福感的市民,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实现市民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广州永庆坊的微改造、苏州平江路的整体保护、西安对十三朝古都遗迹的持续修复,是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焦表示,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国家,许多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过程中,强调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文化根基。我们要以历史的纵深夯实文明城市的根基,同时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凝聚文明共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未来城市。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总工程师曹兵武认为,历史文脉是城市的记忆密码,人文地理是城市的个性标识,自然景观是城市的生态瑰宝,这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文化DNA,是建设美好城市生活的宝贵资源。真正的城市现代化,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与精神的丰盈充沛。对城市历史文脉与自然景观的保护,不仅是留存乡愁记忆,更能通过现代管理与创新,如风貌管理、技术赋能和文旅融合等协同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动力。
文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落到实处?学者们建议,通过文明创建活动,使崇德向善成为市民的内在追求;通过文化展览、社区议事、志愿行动等形式,使市民增强文化自信,最终形成“保护—传承—创新—践行”的良性循环。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魏晓阳表示,城市的崇德向善不是空中楼阁,其根基在于市民的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不仅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更营造了一种滋养心灵、激发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作为城市的主体,市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直接决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通过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滋养市民心灵,引导价值取向,为文明城市建设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土壤。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市民文明素质的整体提升。
共同助力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从崇德向善中提炼城市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提升城市“精气神”,既是城市文化建设治理者的责任,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参与者的自觉,更是城市文化研究者的使命担当。江凌建议,一方面,结合国内外城市理论和文化理论,进一步阐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城市风貌管理制度,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与“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之间的共生共进关系;另一方面,在城市软实力指标体系构建、文化软实力评估和行动实践研究中,强化城市特色文化、历史文脉、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保护传承的权重分量,细化具体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效果。
“提高城市文明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要通过长期以美与善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让美德以审美的方式体现出来。”刘悦笛认为,应加强文明城市的理论研究,要实现对礼乐文明传统的创新性发展,以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陈波提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赓续历史文脉、保护地方风貌,其核心要义在于将历史传统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使城市文化历久弥新、永续传承,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城市发展要因地制宜,充分结合地方特色文化与发展实际,以全局性眼光与创新性理念为引领,深入挖掘城市文化基因,打造标识性品牌,优化新媒体传播模式,书写新时代的城市记忆。
文化遗产是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的“富矿”。魏晓阳表示,要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蕴含的优秀道德基因、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市民教育和城市形象塑造中。让历史文脉滋养当代市民的心灵,让传统智慧点亮现代文明,使文化遗产不仅被“保护”,更能被“激活”,成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塑造城市独特精神气质、实现崇德向善目标的核心驱动力。
曹兵武提出,通过保旧城、建新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动态平衡。通过风貌管控保持整体协调,可以避免“千城一面”,保持城市发展资源的多样性。在城市改造与发展中杜绝大拆大建,推进城市更新,使城市生活充满发展动能与活力。
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不仅是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更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当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在街巷里交汇、当传统美德与公共规则在市民心中扎根,城市便拥有了持续生长的力量。我们要共同努力打造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良好社会风尚和强大发展活力的文明城市,让文明之光闪耀城市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