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因襟带丹江、背依凤冠山而得名。1993年,这座秦岭深处的县城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扶贫对象,双方自此结下了深厚情谊。
2022年底以来,新一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做好定点帮扶工作。院长、党组书记,院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翔在院2025年定点帮扶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强化做好新时代我院定点帮扶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更好发挥我院学术优势、专家优势和智库优势,推动定点帮扶各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在院党组谋划部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的定点帮扶工作呈现出崭新面貌。
产业帮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促进丹凤县产业振兴、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产业帮扶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帮扶资金保障力度。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直接投入帮扶资金670万元,谋划定点帮扶项目22项,引进帮扶项目1个,建立帮扶车间4个,帮助脱贫群众转移就业100余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挂职干部走访农户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办公室/供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持续帮扶下,丹凤县深挖地方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成功打造了一批农特产品公共品牌和消费帮扶平台,实施了东楼村柿子园果树灌溉、养殖专业合作社肉牛养殖、旭远农业科技、未来绿色农牧和百年凤驹葡萄酒等龙头产业帮扶项目,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当地产业发展面临的痛点堵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竹林关镇东楼村位于丹凤县东南部。近年来,东楼村肉牛养殖业发展迅速,盛东凯润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代表。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助,该合作社扩大了肉牛养殖规模,扩建了厂房,并增建柿饼加工厂,带动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东楼村地处秦岭深沟,没有任何产业基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合作社提供了启动资金。”合作社负责人李合利激动地说,“养牛厂能够建起来,离不开社科院一次次的帮助和支持”。
在陕西旭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建设的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和展示大厅已经投入使用。公司负责人陈坤表示:“有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支持,我们的产品品质得到了极大提升,销售渠道得到了极大拓展。现在,我们的产品不仅畅销本地市场,还远销全国各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在丹凤县投入的帮扶资金,始终坚持向市场效益好、附加值高、经济贡献大的产业项目倾斜,向休闲特色农业、农村电商平台等带动就业、稳定就业的行业倾斜,向发展基础还不牢固的脱贫地区和易地搬迁安置点倾斜,目的就是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对稳定脱贫增收、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支撑作用。
智力帮扶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农业农村经济、生态文明建设、现代乡村治理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智库优势、人才优势。如何将这些优势转化为当地发展优势,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帮扶丹凤县过程中始终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立足丹凤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持续发挥学科优势、智库优势、人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先后多次组织院内外专家学者到丹凤县调研、授课,鼓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青年学子前往丹凤县研学——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学者围绕新质生产力,为丹凤县干部群众作专题讲座;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学者到丹凤县考察,为该县文化传播和文化事业建设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在丹凤县棣花镇葡萄星球三产融合示范园设立研学实践基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30余名研究生赴丹凤县开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实践”专题调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挂职干部组织河北农业大学相关学者赴丹凤县指导葡萄酒产业建设发展相关工作,并召开葡萄酒产业发展专题交流会……
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围绕丹凤县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文旅品牌等关键环节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仅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学术支撑,也为丹凤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帮扶托起丹凤美好未来
在对丹凤县开展定点帮扶的30余年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始终将教育帮扶摆在优先位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给予丹凤县教育事业“全链条式”支持。
丹凤县社科希望小学,曾经是一个只有几间破旧砖木平房的村办学校。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投资20万元,援建了三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彻底改变了该校办学条件。至此,学校发展驶入了快车道。截至2024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已持续投入约600万元资助社科希望小学发展建设,推动学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社科希望小学窗明几净、书声琅琅,环形跑道、标准化篮球场、实验室、舞蹈室、计算机教室、图书室等现代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为山区儿童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丹凤县图书馆“社科图书角”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办公室/供图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直接实施的丹凤县帮扶项目中,教育帮扶占比超过40%。不仅是社科希望小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丹凤县的教育帮扶覆盖多个乡镇,涉及硬件、软件多个层面——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投入30万元,在丹凤县建设大数据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并为教师群体提供分类分层训练及家庭心理教育培训;财经战略研究院资助棣花镇万湾小学开展“争当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活动;
202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40万元,用于丹凤县特殊教育学校校舍改造提升,为特殊群体送去社科关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捐赠20万元,为部分偏远镇办学校购置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和打印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方志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向丹凤县图书馆捐赠图书1.5万余册,并设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基地和“社科读书角”专区……
出生于1923年的夏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局研究员,曾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2006年,83岁的夏森到丹凤县考察,目睹龙驹寨镇西街小学艰苦的教学环境,当即拿出2万元,为西街小学购买了桌椅、字典等学习用具;2008年又捐资20万元,为龙驹寨镇赵沟小学建设新教学楼。2013年,夏森拿出她和丈夫汝信同志的多年积蓄,捐献100万元设立了“夏森助学金”,随后不断追加,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上学。
夏森老人捐资助学的事迹在丹凤县广泛传播。多年来,已有400多名丹凤学生接受了夏森老人的资助,仅2023、2024年两年,“夏森助学金”就捐赠28万元,为丹凤县32名大学生、60名高三学生提供资助。一名受资助的丹凤大学生感激地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夏森奶奶给了我继续求学的机会!”
消费帮扶助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2024年4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丹凤县农特产品展销活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部举行。
核桃、香菇、木耳、蜂蜜、黄花菜、山茱萸、红小豆、魔芋挂面……一大批质好价优、富有丹凤特色的农产品,吸引了干部职工的目光。在定点帮扶挂职干部和丹凤本地工作人员的热情介绍下,干部学者们饶有兴趣地品尝、购买,现场农产品很快就被销售一空。
消费帮扶是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此次展销活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消费帮扶丹凤县的举措之一,涵盖了丹凤县10余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数十款产品。活动首次使用了由文化发展促进中心自主研发的“社科帮扶”线上销售小程序,实现了帮扶产品“一键式”购买。
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干部职工特别是离退休干部购买丹凤县帮扶产品的品种和数量逐年增加,购买的农特产品价值超800万元,让实惠真正落到当地农户。院属单位工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帮扶地区产品,相关单位食堂与丹凤县签订农产品长期供货合同,减少中间环节费用,把帮扶收益更多留给脱贫群众。定点帮扶挂职干部积极联系丹凤县相关企业,为院内学术会议定制会议专用山泉水10000箱,共计约30万元;争取国铁集团支持推介丹凤特产,宣传覆盖3亿人次以上,折合广告费3000余万元,有力推动了名优农特产品走出丹凤、走向全国。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丹凤县农特产品展销活动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丹凤县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隶属丹凤县供销合作社,主要业务是通过供销平台线上线下销售农副产品、工艺制品等。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该公司建成扶贫农产品展厅、助农直播间,极大提升了丹凤县农产品的线上销量,从2023年至今已经销售完成五万余单,价值超500万元。
“在推动消费帮扶的同时,我们也加强对帮扶产品的质量监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办公室工作人员说。随着丹凤帮扶产品销量逐年增加,该办公室及挂职干部更加重视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帮扶产品的质量监管,从源头上严控产品质量,用心做好售后服务,确保消费帮扶可持续。
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挂职干部的扎实努力工作。2023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接续选派多名优秀干部赴丹凤挂职,用心用情开展定点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他们常年奔波在帮扶一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挂职干部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不仅赢得了丹凤县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也体现了社科人的责任与担当。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定点帮扶工作,对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定点帮扶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将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举措,确保帮扶政策持续跟进、帮扶措施力度不减,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科优势、智库优势和人才优势转化为丹凤县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优势,努力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社科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