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着眼黄河治理发展的千秋伟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指引唱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第5次莅临三晋大地,对山西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贡献社科智慧与力量。
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省内黄河干流长965公里,占黄河全长近五分之一,流经4市19县(市、区),流域面积涵盖11市86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73.1%。作为承东启西的生态要塞,山西肩负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使命责任。
筑牢华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山西分布有汾河、沁河、涑水河等重要河流源头,遍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在保障京津冀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以吕梁山、太岳山—中条山两大主体构筑的生态屏障,直接关系到华北平原的水源供给和风沙防治效果。
保护黄河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作为汾河流域的分布区,落实“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殷殷嘱托,山西治水节水成效直接关系着黄河安澜、关系着黄河能否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建设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山西大部分地区位于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之一,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突出。山西必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推进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拦截入黄泥沙,切实保障黄河中下游安全。
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山西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必须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坚决扛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加快在转型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黄河文化底蕴深厚、遗产众多。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不仅是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山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具有借鉴意义的“山西路径”。
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规划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山西省委、省政府印发《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11市出台本地区黄河区域规划,相关部门印发水安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10个专项规划,配套出台《山西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以1个总规划为统领,21个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支撑,30个配套政策文件为保障的规划政策体系,构建起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
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山西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整体性出发,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和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两个牵引性工程,建设“百县百河(湖)”幸福河湖;积极加强水土保持,实施“十百千”工程建设,立法保护流域内4084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和64.2万亩湿地。
坚持创新引领、绿色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山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着力提高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芮城县依托中条山荒山坡地优势和丰富的光照条件,形成了以风、光、生物质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发电的新格局,荣获联合国“能源转型变革者”奖项。高水平打造“晋创谷”创新驱动平台,高速飞车、8英寸碳化硅长晶炉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
坚持守正创新、兼容并蓄,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有序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开展襄汾陶寺、兴县碧村、芮城坡头等遗址考古发掘,建成了陶寺遗址博物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纪念场馆建设,优化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沿黄生态文化旅游带,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全线贯通,连通200余个景区景点。聚焦黄河文化创新弘扬,精心打造了一批蕴含山西元素,彰显黄河文化的文艺精品力作。
推动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协同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亟须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
改善人水关系、水沙关系。要聚焦“一泓清水入黄河”,加强对水环境系统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着力改善水沙关系,进一步强化河流治理、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灾害综合应对等方面的研究,保障黄河美丽、持久安澜。
探索经济转型发展路径。要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沿黄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农业“特”“优”战略发展、绿色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凝练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提供可参照的“山西样板”。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聚焦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加强对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黄河文化传承利用、讲好新时代山西“黄河故事”、打造世界级黄河旅游文化目的地等方面的研究,推动黄河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
完善全流域协作协同机制。要聚焦上中下游一体化保护,加强对省内沿黄、沿汾区域发展整体性、协同性研究,打造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加强对黄河全流域各省区协同合作机制的研究,在产业协同、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流域治理、生态补偿等方面完善合作机制,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