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地区突围

——山西产业体系破局与重构

2025-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三晋大地,曾以煤炭资源点亮全国半数灯火,却也深陷“一煤独大”的结构性困局。2010年,山西获批全国首个全省域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启了一场破釜沉舟的产业涅槃。十余年间,从能源革命到新质生产力培育,从“1+11”全域转型体系到16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山西产业体系正经历从“黑色”到“绿色”、从单一到多元的历史性重构。这场转型不仅关乎一省之兴衰,更承载着为中国资源型地区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的战略使命。

  产业重构

  传统焕新与新兴聚链的立体图景

  近年来,山西产业体系的重塑呈现“三层次”态势:传统产业基底升级、新兴产业立柱架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正在形成新旧动能协同转换的生态系统。

  在传统领域,山西以技术改造与先进产能替代为核心抓手。2024年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3%,较2021年提升8个百分点;水泥、焦化行业全面淘汰落后工艺,4.3米焦炉全部关停,5.5米及以上焦炉占建成机焦炉比例达到100%。钢铁行业向工业用钢转型,山西建龙打造5G智慧工厂,实现轧制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中铝山西新材料通过危废资源化利用,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国家级“无废企业”案例的铝企。

  新兴产业链式发展构筑增长主引擎。山西实施“链长制”,培育特钢材料、新能源汽车、氢能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形成41家“链主”企业、105家“链核”企业的“雁阵”梯队。吕梁市锚定氢能产业,建成13万吨制氢产能、11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氢燃料汽车600余辆,开通跨越700公里的跨省氢能重卡运输线。运城市以“合汽生材”为战新产业地标,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4.6%。

  未来产业卡位技术前沿。半导体领域,山西烁科晶体实现8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国产化量产;绿色氢能领域,高纯氢年产能提至4万吨;前沿材料突破T1000级碳纤维制备技术。2024年全省重点产业链累计营收达7099.9亿元,为2025年突破8000亿元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转型阵痛

  资源惯性与创新短板的双重掣肘

  尽管成绩显著,山西转型仍面临深层结构性矛盾,集中体现为“三大失衡”。

  资源依赖未根本破除。能源原材料产业占工业比重近70%,传统路径锁定效应明显。短期内“煤主沉浮”的煤炭产业格局难以扭转。部分企业转型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如氢能产业中部分项目仍依赖焦炉尾气制氢(灰氢),绿氢占比亟待提升。

  产业链韧性与创新力不足。风电装备产业链中,风电装备本土配套率仅为20%,叶片、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缺失。创新成果转化率偏低,虽有59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但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仅有39家,创新平台能级不足。高校科研资源薄弱,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均值,导致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技术储备不足。

  区域协同与要素保障滞后。新兴产业集群呈现“单点突进”,如吕梁氢能、太原半导体等,但区域联动不足。晋北与晋南发展落差显著,2025年一季度吕梁GDP增速领跑,但阳泉、朔州等地新兴产业培育缓慢。金融资本支撑力薄弱,社会资本参与度低,对比江浙地区“基金+产业集群”模式,山西在产融结合上仍有差距。

  突破路径

  多元支撑与生态重构的战略跃迁

  破解转型困局,山西要以“四维发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链式集群,打通产业协同脉络。发挥“链主”企业牵引作用,推广“政府+链主+园区”招商模式。重点补强产业链短板:风电装备领域引进叶片、轴承企业,提升本土配套率至80%;半导体领域依托山西烁科晶体、高科视像等链核企业,构建“衬底—外延—器件”全链条。推动跨链融合,如氢能与重卡制造结合,复制吕梁“制储运加用”一体化模式。

  科技创新驱动,攻克关键共性技术。设立省级“揭榜挂帅”基金,聚焦碳化硅单晶制备、钠离子电池等“卡脖子”领域。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借鉴华阳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搭建“智才库”。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动“晋创谷·运城”经验全省推广,打造“千校万企”协同平台。

  深化能源革命,激活绿色转型动能。传统产业推行“两化三减”:智能化改造、绿色化升级、减碳降污减耗。试点“零碳矿井”,推广华阳集团智能采掘工作经验。新兴产业加速能源替代:扩大朔州风电光伏基地规模,落实《山西省风电装备产业链实施方案》,到2025年,风电装备产业链总产值超1000亿元。推广长治钠电储能技术,利用无烟煤制备负极材料,打造“煤—电池—回收”循环体系。

  优化产业生态,构建多维支撑体系。政策端完善“链长制”,统筹土地、能耗指标向链核企业倾斜。扩大省级技术改造基金规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投资,探索“险资入晋”新模式。布局“一链多基地”:构建大同氢能装备、定襄法兰、太榆轴承等差异化集群,破解“中部塌陷”困局。

  (作者系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韩卓吾(报纸) 胡子轩(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