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强调山西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部署,努力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考察山西,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山西发展的深情牵挂、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厚爱。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切实增强战略定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握发展机遇,主动担当作为,在新时代中部崛起中交出奋勇争先的山西答卷。
深刻理解并把握几个重大关系,找准新时代服务中部崛起战略的山西坐标。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能源革命主阵地,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深刻领会党中央战略意图,要求我们立足省情实际,准确把握并处理好几个核心关系。
转型攻坚与稳定增长的关系。资源型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既要坚定摆脱“两个过多依赖”,加速培育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又要确保传统优势产业平稳运行、经济大盘稳固,实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有效衔接,在转型中保持增长韧性。
巩固优势与多元拓展的关系。必须立足能源资源禀赋,稳固传统优势产业基本盘,为开辟新赛道积蓄力量,同时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升级,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特色优势与产业多元的有机统一。
创新驱动与要素保障的关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既要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更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壁垒,促进人才、资本、数据等关键创新要素高效集聚、顺畅流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深度开放与内生自强的关系。需借势更需自强,山西要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高水平开放平台;更要立足自身,苦练内功,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根植性、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借力发展与内生驱动的良性互动。
能源保供与绿色转型的关系。作为能源大省和黄河中游生态屏障,必须统筹国家能源安全责任与绿色低碳发展使命。既要发挥煤炭兜底保障作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障国家需要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实现能源安全、绿色转型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并进。
深刻把握并处理好这些关键关系,是山西在新时代中部崛起中找准方位、明确路径、彰显担当的思想基础和行动前提。
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彰显新时代中部崛起中的山西担当。
深刻把握党中央赋予山西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等重大使命任务,将全省工作置于中部崛起大局中系统谋划、协同推进,奋力彰显新时代的山西担当。
在推进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中重塑发展动能。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党中央交给山西的一项战略任务。坚定有序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任务,要求我们锚定前进方向,保持定力、持续发力,通过产业升级和适度多元发展,以新化旧、循序渐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和衔接,确保传统动能有序退出的同时,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制度优化的前沿阵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破冰成势。
在深化能源革命中筑牢安全底线。统筹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坚定不移做好能源安全保供,推动煤炭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着眼于高水平打造我国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发展风电、光伏发电、氢能等新能源,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把山西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中拓展发展空间。准确把握山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功能定位,积极申建自贸试验区,鼓励太原建设临空经济区,增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航空口岸、国际陆港、海外仓等平台能级;构筑开放发展大通道,探索建设空港、陆港等物流枢纽,强化省内和省际重点城市之间通行能力,加强市县交通组织和物流空间协调衔接,以信息化推进“公铁”“铁海”“空铁”多式联运。
以务期必成的信心和决心,奋力谱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
山西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要不断增强使命意识,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攻克新挑战,在新时代中部崛起中彰显山西作为。
着力构建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钢铁、焦化、有色、化工、建材、锻铸造等行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选准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坚持适度多元发展,大力推动非煤矿产提质升级。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加快塑造山西产业竞争新优势。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开展“两山七河五湖”生态修复,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点工程。推进煤电、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产能治理,实现节能降碳,建设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筑牢黄河中游和京津冀地区重要生态屏障,重焕“山西好风光”。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统筹谋划城市和产业发展,合理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壮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慎终如始,有效衔接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
纵深推动重点领域重大环节改革。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民营经济、财税金融等领域重大改革。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一网通办”效能,全力帮助经营主体纾困解难。
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自觉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谋划、推动。强化“一老一小”等重点民生保障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努力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