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字营商环境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5-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凝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营造良好的数字营商环境作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方向,能促进数据流通共享与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加速培育壮大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为数字营商环境注入了新的动能和需求,助推数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共同驱动经济的数字化转型及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推进数字化发展已然成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与传统营商环境相比,数字营商环境呈现出基础设施智能化、政务服务在线化、数据运营无界化和平台信息交互化等特点。借助数字化手段,政府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市场主体的需求,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企业也能更便捷地获取政策信息和享受政务服务,实现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高效互动。数字化不仅提高了政务服务的效率,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还有助于识别市场风险,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此外,数字营商环境建设基于数据赋能,将数字技术与营商环境有机结合,通过提升服务能力、优化采购流程、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等多方面作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进而形成助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的新动力。

  就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这一目标来说,持续优化数字营商环境,一是可以提供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数字服务支撑。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目标在于构建一个高效、便捷、安全的数字服务体系。良好的数字营商环境能够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系列先进数字服务,一方面,能够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洞察市场变化,激发创新活力。二是可以强化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要素供给。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数据、算法、算力等新型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建立健全数据流通机制,加大数据资源供给,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以及充分挖掘数据应用场景等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能为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三是可以塑造与新质生产力相协调的新型生产关系。优化数字营商环境的第一要务是明确主体职能定位,重新审视政府、市场及社会的角色与权责,应通过改革创新,优化政府的各项体制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应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集聚;应注重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数字营商环境向“新”而优

  第一,提升数字治理水平,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核心在于提升数字治理水平,从治理结构和监管机制入手,给予新质生产力重公平、讲自由的孕育环境。这包括制定明确的数字经济政策框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可预测、一致的市场环境;增强监管机构数字能力,提高智能化监管水平,确保市场规范的严格执行;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应对数字经济的复杂性和快速变化,提升政策的一致性和执行力;更新和升级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变革和经济增长模式的科技创新,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在市场环境中维持竞争力与创新力。

  第二,健全数字法治体系,营造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法治环境。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关键在于健全数字法治体系,从立法、执法与司法等方面发力,给予新质生产力可靠、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在立法层面,制定和完善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确立数据产权、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的法律界限和标准;在执法层面,加强对数字市场的有效监管,确保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在司法层面,加快数字经济领域的司法机制创新,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性,让新质生产力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快速成长。

  第三,完善数字人才生态,培育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动能在于完善数字人才生态,加快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和融合发展。这需要革新教育体系和课程,注重数字技能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全力构筑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集聚新高地;鼓励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建立健全数字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数字人才的创新潜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和创新动能。

  第四,夯实数字技术基础,赋能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资料。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支撑在于夯实数字技术基础,提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资料。在智能化升级方面,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使劳动资料具备自适应、自学习和自优化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在网络化协同方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劳动资料的互联互通,实现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流程的高效协同;在数据化运营方面,增强劳动资料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完成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精准管理;在服务化转型方面,支持劳动资料向服务化转变,让传统劳动资料的功能性得到有效扩展,形成更加高效、智能、多样的新型生产方式。

  第五,激发数字创新活力,丰富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对象。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源泉在于激发数字创新活力,拓展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对象。主要包括优化数据治理流程,明确数据权属,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强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支持数据交易平台的建设,加速数据资产的流通和价值实现;注重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技术的研发,增强社会对数据创新应用的信任,从而营造安全、可信的数据创新环境;加快数据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六,加强数字跨境合作,创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国际环境。推动数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还需要加强数字跨境合作,给予新质生产力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环境。这要求深化国际政策协调,推动形成统一的国际规则体系,为国际化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测的政策环境;加大技术与标准合作力度,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创新成果赢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持续改进数据安全与流通策略,建立国际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加快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为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研究”(23ZDA055)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问严锴(报纸) 张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