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规律,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推动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2025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和“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建设数智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以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变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城市治理超越“技治”,迈向“共治”,实现“善治”,方能真正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更好地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建设数智城市是
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为新时代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
面对日益突出的“大城市病”问题,我国自2009年起启动智慧城市建设,采取政策部署、技术突破、机制创新等各方面的改革措施,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看,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1.0阶段的“信息化城市”以基础设施数字化为核心,实现对城市状态的实时感知与数据采集;2.0阶段的“智能化城市”在数据整合与资源调度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立了城市智能响应机制。然而,“信息化城市”与“智能化城市”在实践中仍面临顶层设计不足、数据共享不畅、群众获得感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这一城市发展的新方位下,单纯依赖数字技术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坚持技术创新与治理创新并举,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发展逻辑。《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 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的印发,擘画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3.0阶段的发展蓝图,其核心目标是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3.0阶段不仅强调对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还致力于通过数绿融合推动城市治理目标、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创新,让城市成为“会思考的智慧生命体”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载体。
数绿融合是建设数智城市的关键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城市工作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以数字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推进数智城市建设。
一方面,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是数智城市建设的核心手段。一是数字技术赋能绿色生产方式变革。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评估,加强生态环境数据智能化感知与共享,通过智能调节设备运行时间与负荷,实现城市高耗能行业的提质增效和降本降耗。二是数字平台赋能绿色生活方式转型。依托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个人碳账户管理平台,以碳账户、碳积分、智能终端反馈系统为载体,将绿色出行、低碳消费等行为转化为碳积分,可用于兑换绿色产品、公共交通券或参与公益减排项目,提升公众的绿色生活参与度。
另一方面,以绿色化牵引数字化是数智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推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借助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特性,推动光伏、风能、新型储能等绿色技术的集成发展,通过算力、电力与热力系统的统一规划与耦合调度实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减少远距离输电损耗,提升电网韧性,抵御电力中断风险,为数智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转型保驾护航。二是打造城市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以循环经济理念和高效回收技术推动数字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培育智慧物流、零碳园区等新兴业态,畅通城市绿色供应链,赋能数字产业发展。
数绿融合推动数智城市的“善治”实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城市工作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在数智城市的建设进程中,必须注重技术创新与治理创新的互促融合,推动城市治理超越“技治”,迈向“共治”,最终实现“善治”。
以数绿融合推进数智城市建设,不仅是城市“技治”的实现工具,更是超越“技治”、以敏捷治理为导向的治理方式创新路径。通过将数据、技术与应用场景相融合,打通信息壁垒、技术边界和业务堵点,推动数智城市的治理方式由“碎片化”向“系统化”升级,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实现对具体问题的精准识别、风险态势的全面感知与发展趋势的智能预判,及时将风险消弭于未然,实现从“应急救火”到“防微杜渐”的治理方式转型。例如,杭州依托“民呼我为”统一平台形成社情民意大数据,对潜在矛盾进行科学研判和预警,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环境等领域精准、高效的公共服务。
以数绿融合推进数智城市建设不应成为政府的“独角戏”,而应迈向“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城市共治。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应从“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向“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共创转变,提升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数字孪生等技术将城市物理空间与社会生态有机融合,推动数智城市的治理主体由单一政府转向包含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例如,湖州推出涵盖减排行为、权益兑换、碳汇交易、绿色基金等多元场景的“碳达人·惠湖州”碳普惠平台,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城市减排行动的积极性,实现“个人减排—企业购买—全社会共赢”的价值共创。
以数绿融合推进数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源,实现“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善治”。“数字化”“智慧化”并非城市发展的根本目标,而是技术创新与治理创新的工具与手段。城市文明的演进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的支撑,更根植于对公众福祉的人文关怀。建设数智城市应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理目标,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将数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破除数智时代的技术鸿沟。唯有坚持人民立场、聚焦民生关切,方能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使城市因智慧而更有温度。例如,杭州“城市大脑”坚持用户导向、问题导向,通过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算法优化,将技术应用深度嵌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这不仅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减少了资源浪费,更体现了数字技术对弱势群体福祉的精准提升,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数智城市建设精神内核。
(作者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