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最大网民体量到AI驱动的高质量跃迁

中国互联网迈入“智能互联”时代

2025-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过去我们谈‘上网’,今天谈‘用网’,明天将谈‘智网’。”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近日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统计报告》”)用一连串数字勾勒出这一进程: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互联网普及率79.7%,5G基站455万个,县县通千兆光纤、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算力总规模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从“铺摊子”到“上台阶”,中国互联网的下一步怎么走?记者通过梳理报告、走访学者发现,一条“基础设施—智能体—治理升级”的递进逻辑逐渐清晰:先以全球最大“数字底座”普惠城乡,再以AI智能体重塑产业逻辑,最终通过技术与制度协同筑牢安全底线、抬升创新天花板。
  全球最大“数字底座”奠定普惠根基
  《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轻量化5G已实现全国县城以上连续覆盖。在算力方面,全国算力规模跻身全球前列,“.CN”域名保有量达2085万个,连续11年居于全球第一。在普惠领域,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从“十四五”初期的55.9%升至69.2%,60岁以上网民1.61亿、使用率52%;在线政务、医疗、教育用户分别达10.04亿、3.93亿和2.93亿,公共服务数字化惠及全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鹏表示,这些成果对互联网普及和数字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支撑作用。“一方面,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丰富的互联网基础资源,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加速了普及进程,有效缩小了城乡、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这也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技术和资源支撑,有力促进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
  AI智能体重构互联网“打法”
  《统计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备案产品已达346款,DeepSeek等头部应用全球活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产业与应用方面已形成完整产业体系,主要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及科学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智能体正成为互联网演进的核心标志,推动其从“信息互联”向“智能互联”升级,深度重塑互联网的技术架构与应用生态。这一变革不仅在服务模式、平台功能、行业边界等方面带来突破性进展,更深刻重构着互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逻辑。
  对此,中国互联网协会原理事长邬贺铨表示,这标志着互联网范式从“用户操作”转向“智能体自主执行+人类监督决策”,人的角色升级为“最后拍板者”。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张骁把这种“智能互联”概括为互联网发展的“下半场”,“如果说以信息检索和社交连接为特征的‘信息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上半场,那么由AI智能体驱动的‘智能互联’则开启了下半场”。在他看来,AI智能体凭借多模态交互与动态学习能力,推动服务模式从“响应式”升级为“预见式”——能够深刻洞察用户意图并主动进行服务编排与调度,满足用户一站式需求,将服务的个性化与深度推向新高度。AI智能体还加速了互联网与实体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传统产业的运营效率,更催生了“人工智能+”新业态,为产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技术重构还带来企业竞争焦点的转变,即从“抢用户”转向“抢场景深度”。张骁进一步阐释道:“企业竞争焦点从用户规模的横向争夺转向对场景深度的纵向挖掘,从抢占流量入口演变为构建垂直场景下的智能体生态主导权。因此,能否精准预判用户意图、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高效可靠完成任务委托,构成了未来AI智能体的核心竞争力。”
  从全球视角审视AI技术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进程,吕鹏认为,这一进程仍处于“已开题、未结题、共解题”的阶段。从当前落地的深度与广度考量,我国已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在智能安防、网络监管、金融科技等多个应用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过,我国在AI技术发展中仍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比如AI算法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适配性有待提升,数据安全与智能决策的平衡需进一步优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也需持续加强等。
  应用爆发与安全隐忧同步放大
  技术发展引发垂直领域的爆发增长。在消费端,截至2025年6月,我国短视频用户10.68亿,渗透率达95.1%;微短剧用户6.26亿;网络购物用户9.76亿,2025年1—5月网上零售额约6.04万亿元,连续13年居于全球第一;即时零售与在线旅游方面,淘宝、京东、美团APP重合用户3.88亿,携程、美团、京东旅游用户重合量6521万,竞争趋于白热化。
  高增长也伴随高风险。广州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王乐提出,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恶用”与“数字边缘群体”并存。尤其是技术“恶用”风险随规模扩大愈发凸显。2025年上半年,54.5%的网民掌握至少一种数字技能,但网络安全意识教育仍待强化。非网民群体达2.86亿,其中60岁以上占比52.1%,适老化改造与反诈防护需同步推进。
  王乐进一步提出,当前社会对互联网的关注多聚焦于应用层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设施与平台本身的基础性价值。确保网络基础设施在核心技术与管理上持续领先,对互联网及相关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唯有全面筑牢多层次的安全防线,才能为互联网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有效降低发展周期中可能出现的波动幅度。
  推进技术、人才、制度协同机制
  回望我国互联网数十年的建设历程,正是在一次次突破瓶颈、回应时代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放眼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关键仍在于技术、人才与制度的协同。就网络技术而言,我国5G标准必要专利全球占比42%,6G研发加速,但AI芯片、算法框架等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仍需攻坚。在网络人才方面,数字人才梯队建设仍是发展的关键。
  谈及网络治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河表示,互联网发展最显著的影响之一是推动公众参与意识、监督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增强。这一变化直接要求治理主体必须更坚定地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路,切实回应公众关切、需求与期待。
  黄河同时提出,推动行业从起步到领先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方向、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根基、网络强国战略明确目标、治理体系优化提供保障等。其中,在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根基方面,从“三金工程”到“宽带中国”战略,再到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始终未变,且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拓展建设目标,为互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眼未来5—10年,互联网应用将愈发丰富,其在各行业领域的渗透与普及将走向更细分、更深层的阶段。但需警惕的是,技术的两面性始终存在。
  王乐建议,在互联网基础设施已广泛普及、用户群体规模庞大的当下,要保障行业持续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技术误用、技术恶用”问题精准发力。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强化对广大网民的网络安全与舆情安全意识教育,尤其要从中小学生与大学生群体抓起——他们是未来互联网的“核心居民”;另一方面,需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具体包括推动高校及职业院校网络安全专业的师资建设、扩大招生培养规模、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以及在网络安全领域加强校企协作、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从“全球最大网民规模”到“AI驱动的范式革命”,中国互联网正在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一跃。学者们提出:“互联网上半场拼的是连接,下半场拼的是智能与信任。”只有把技术、人才、制度的飞轮同时转起来,才能让数字红利真正穿透城乡、穿透年龄、穿透场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
【编辑:王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