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文学的学理阐释

2025-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旅行文学研究家皮特·修姆和笛姆·杨斯认为,“旅行和写作总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旅行者的故事与虚构本身一样古老”。古希腊史诗《奥德赛》开篇便吟咏:“请为我叙说,缪斯啊,那位机敏的英雄,在摧毁特洛伊神圣城堡后,四处漂泊的经历。”这一声穿越时空的呼唤,揭示了旅行与文学亘古不变的姻缘。旅行文学作为人类最古老的叙事传统之一,既是地理空间的拓荒记录,更是精神世界的勘探图谱。从《荷马史诗》的航海历险到《马可·波罗游记》的东方想象,从徐霞客的山河异志到波德莱尔的都市漫游,从明代的《西游记》到美国20世纪小说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旅行书写始终在移动的时空中编织着文明的经纬。
 
  “数字游民”概念源于1997年牧野二雄出版的《数字游民》中对数字化生活方式的设想,即凭借数字技术、以数字劳动为前提,追求自由流动,能在多元时空保持工作连续性。本文将从旅行文学的叙事重构这一视角出发,深入探讨数字游民时代旅行文学内涵发生的变化。
 
  在维多利亚时代旅行文学谱系中,大多数探险家的笔触往往指向异域的奇观与征服的荣光,而R. L. 史蒂文森却以病弱之躯,如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在驴背上、独木舟中,开辟出一条反向的路径。当同时代的旅行书写普遍服务于帝国知识生产时,这位作家却以《携驴旅行记》《内河航行记》《在南海》等作品,构建出截然不同的精神图谱。本文从文体革新、身体书写与殖民反思三个维度,探讨史蒂文森如何突破19世纪旅行文学的范式束缚,开创出兼具诗性与批判性的新型旅行书写。这种背离主流的书写姿态,使他的旅行文学成为19世纪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裂隙——既是浪漫主义朝圣传统的终章,又是现代主义内省旅行的序曲。
【编辑:齐泽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