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作为Z世代文化实践的重要表征与长期趋势,是后全球化语境中青年群体重构文化主体性的关键载体。立足数字传播维度,国潮内容创作者的海外实践呈现出文化与政治的双重意涵:微观层面体现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重构与数字展演;宏观层面则与爱国主义形成价值共振、与平台地缘政治形成复杂博弈。在文化杂糅的国际传播生态中,青年群体如何通过平台化实践实现身份的多重转换值得探究。
催生出新型文化传播机制
伴随文化自信的觉醒与审美范式的革新,兼具潮流设计与文化底蕴的国潮产品正成为Z世代彰显文化认同的符号媒介。在线上碎片化传播场景中,青年群体通过汉服、非遗等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双重文化认同建构:既满足个性表达需求,又完成集体文化归属的仪式化实践。
符号消费与民族情结的同构不是权力机构自上而下的引导,而是青年日常生活实践中蕴含的民族命运自觉意识。以非遗武术博主凌云为例,其“提剑丢垃圾”的爆款视频建构了传统与现代的戏剧性对话:睡裤与长剑的符号拼贴,既消解了武术文化的仪式化桎梏,又通过生活化展演塑造了年轻世代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这种“去神圣化”的传播策略以日常性颠覆了文化的宏大叙事,但并未削弱文化传承的严肃性,反而催生出新型文化传播机制。
日常性并不意味着青年对传统文化缺乏严肃态度,他们中的很多人恰恰是“细节控”。比如,汉服圈对形制考据的严格规训,一旦用错,会遭到汉服圈群体的线上“围攻吐槽”。当传统纹样经由新技术重新编码,青年博主通过数字媒介的转译实践,将文化资本转化为可见的社交货币。这折射出国潮内容创作者群体通过专业性建构实现文化赋权的内在逻辑。
青年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止流于表面,他们通过研究和深入学习,借助现代化传播手段演绎传统文化。这使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考据严谨的明制汉服教程既可作为流量变现的内容产品,也能转化为主流媒体竞相转载的文化样本。至此,亚文化资本的增值可以直接转化为社会资本,也让青年博主在主流文化场域占有一席之地。平台经济的运行逻辑意外造就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陈代谢——亚文化群体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维系文化正统性,又在算法推荐机制中完成代际传播的破圈效应。
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
中国青年文化在一种全球化、改革开放与拥抱资本主义的语境中出场。如今在资本涌入、技术迭代与传统文化复兴的复合语境中,需要将中国青年文化放在全球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语境中考察。
在全球本土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国潮博主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认同,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等诸多元素,具有高度流动性。一些博主把自己的标签设为“传统文化布道者”;也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在“传播一种新的流行文化”。一些博主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由“传统文化粉丝”向“文化创作者”转变,在媒介行动中逐渐明确身份属性。他们看似个人化的展演,通过平台可见性机制被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叙事——当国潮博主在巴黎街头弹奏古筝引发外国观众驻足,赛博汉服视频登上国际时尚媒体,个体的文化表达便成为民族认同的具身化隐喻。
国潮博主们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不仅停留在复制层面,更具有一种带有反抗性的创新。武汉音乐学院毕业生“碰碰彭碰彭”从专业音乐人转型为街头艺术传播者,“老八捌”从摄影教师蜕变为拥有4787万播放量的“机械姬”,其身份轨迹揭示出青年博主从“传统文化迷—文化传播者—文化生产者”的跃迁。
微传播时代的公共讨论形式
在数字媒介重构公共领域的时代,传统文化视频已演变为青年群体情感政治的施演。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网络中展现出主动发现、关注与国家文化利益相关话题。一些国潮趣缘群体参与政治性话题讨论的意愿,代表了微传播时代一种新的网络文化参与和公共讨论形式。国潮博主将个体审美偏好升维为文化政治话语,完成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的转换。
B站博主@钟也棠看到外国人经常把汉服误认为韩服,于是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期英文文化科普视频《英文回怼!汉服亲口告诉你,她是中国的!》,帮助外国友人了解汉服。用户通过“#汉服正名”话题标签参与全球文化辩论,弹幕中密集出现符号与“此生无悔入华夏”的集体宣誓,离散的个体情感便经由算法推荐形成情感流。
在这里,爱国主义的情感价值融入国潮博主的文化表达,成为其在平台中文化资本的组成部分。日益高涨的民族自豪感和居于主动的国际社交地位感等集体性情感影响下,国潮的流行与国家中心主义日益强化的一体化趋势在情感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从未像当下这样紧密结合。Z世代正在重塑文化政治参与的代际范式,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共同递进,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形成了一种更为复杂且不断变动的关系。当算法推荐成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隐形推手,当点赞量转化为文化主权的量化指标,青年群体正通过日常文化实践重构数字时代的地缘政治图景。亚文化的抵抗性构成了主流话语更新的催化剂,而平台资本主义的流量逻辑,也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政治化的助力。
国潮博主通过符号消费与平台化实践构建的“日常民族主义”,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文化霸权的柔性回应,也是全球化逆流中重构文化主体性的微观实践。Z世代的数字实践搭建起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动态转化通道。这种转化并非单向度的意识形态灌输,而是在算法逻辑与青年创造力的共振中,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性转译与国际传播。在全球文化秩序重构的关键期,国潮博主的跨文化传播实践不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青年视角的叙事语法,也在平台资本主义的夹缝中探索出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可持续路径:通过激活青年的文化自觉,将个体身份建构与民族文化传播有机嵌合,为数字时代的文明对话开辟出兼具本土立场与国际表达的新型话语空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