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治理体系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南方”国家逐渐成为推动国际秩序变革的重要力量。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机制平台,深化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全方位联动。作为国家战略的智力支撑,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积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机制搭建、知识共创和价值协同为主线,推动形成智库赋能“全球南方”合作的新格局。
搭建多元协同机制深化知识共创融合
机制建设是智库赋能“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围绕“全球南方”国家共同发展需求,积极搭建多领域、跨区域的合作机制,不断增强制度化联动能力。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等多边机制,形成了高效稳定的交流渠道与合作平台。例如,“全球南方”智库合作联盟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汇集超过200家全球知名智库与高校,围绕粮食安全、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开展联合研究与政策协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机制化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我国智库也在关键议题领域推动机制型合作不断深化。在数字治理领域,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与印尼通信和数字部于2024年联合主办“数字化领导力培训项目”。聚焦数字时代政府与企业高层的能力建设,面向印尼地方政府与业界高管系统培训数字治理理念与实践,推动“全球南方”在数字能力提升与治理经验互鉴方面的深度合作。
知识共创是智库推动“全球南方”合作的关键环节。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合作中,积极推动治理经验、发展模式的本地化再生产,不断输出“能用、好用”的发展方案,逐步实现从单向经验输出向双向知识融合与创新转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自2022年起连续发布《全球发展报告》,围绕减贫、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形成兼顾普遍性与差异性的政策参考体系,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决策依据和能力建设支持。一些中国的职业教育学院则依托职业教育“走出去”平台,联合中资企业在非洲、中亚等地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开发课程大纲与认证体系,不仅传授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中国技术标准,也助力本地企业治理能力与社会服务体系同步提升。通过与“全球南方”国家专家的深度互动与在地化合作,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不断推动政策经验的适配转化和知识资源的双向融合,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契合当地需求、具有可持续实践价值的知识成果。这些合作不仅强化了“全球南方”国家对发展路径的自主选择能力,也不断丰富和拓展了知识共创与治理创新的合作模式,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可共享、可复制、可持续的智力支持范式。
持续提质升级推动合作走向战略纵深
当前,“全球南方”国家日益成为国际力量博弈的关键场域,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这一新形势中的引领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积极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持续推动南南合作向更高质量阶段迈进,着重提升战略性、前瞻性和实效性。
首先,持续提升战略性。战略性提升是智库参与“全球南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当前“全球南方”国家在经济转型、技术变革和区域治理等领域的挑战日益复杂,智库必须在议题设计与政策协调机制上不断优化,增强平台的整体协同能力与治理效能。例如,通过定期举办“全球南方”智库高端对话、跨区域议题圆桌会议,建立长期稳定的议题协商机制和政策反馈渠道,使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战略议题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机制化、体系化的战略联动模式。
其次,着力提高前瞻性。面对新技术革命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敏锐捕捉新趋势、新问题,主动布局前沿议题和前瞻性研究。要积极探索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的创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升知识服务“全球南方”发展的精准性和适配性。例如,建设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南方治理大数据平台”,开展政策模拟实验与场景化分析,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全球南方”国家提前识别风险、把握机遇、优化决策。
最后,切实增强实效性。合作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务实有效的治理能力提升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需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智力交流机制,通过与“全球南方”国家进行长期稳定的人员互访、联合培训和经验共享,切实增强“全球南方”国家自身的治理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强化“智库—高校—企业”三方合作,通过鲁班工坊、“中文+技能”等项目的推广和深化,在“全球南方”国家培养熟悉中国技术标准、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本地化人才队伍,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和治理经验输出模式,从而真正推动“全球南方”合作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在机制平台构建、知识范式更新与价值共识生成中继续发挥主动作用,以更具系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实践,助力构建更加紧密、更加包容、更加可持续的“全球南方”合作格局,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