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各地区功能定位进一步清晰,跨区协作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挑战,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向更广、更难、更深的领域进发,要正确处理协同效应和叠加效应、扬长避短和取长补短、抢位发展和错位发展三对关系,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战略协同、要素整合、效能倍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迈进。
理清协同效应与叠加效应关系促进区域融合发展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系统特征。仅依靠某一种政策“单打独斗”已难以实现发展目标,必须加强跨周期和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搭配组合,建立短中长期政策协同机制。区域协同追求在“区域”“省域”和“市域”“县域”以及“城乡”等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区强化分工、联系与合作,促进要素在国内区域间充分流动,畅通不同尺度空间单元间的大循环。区域协同强调打破“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共性问题,强调建立链式协同新机制,增强政策工具的匹配性和耦合度。例如,长三角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根据各地区不同功能定位,在创新链上配置研发投入,在产业链上安排产业基金,在生态链上设计补偿机制,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联合创新、产业协作、民生共享的“软协同”迈进。
政策协同是发挥区域战略叠加效应的基础,叠加优势的累积又能推动宏观调控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协同治理。发挥多重区域战略叠加优势,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在强化工具协同的基础上,坚持系统观念,注重系统集成。具体而言,要紧扣“目标—工具—空间—效果”四重叠加,以系统思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三大战略目标深度融合,建立政策工具链式协同新机制,推动地理空间、功能空间、制度空间的三维立体再造,重构空间格局,紧扣“协调”“引领”“适配”核心要义,三大区域战略三位一体共同描绘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实现均衡与效率的辩证统一、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共进。
“得其大者”方可“兼其小”。正确处理协同效应与叠加效应的辩证关系,打好区域政策“组合拳”,凝聚合力、靶向发力,推动政策效应最大化,以“全国一盘棋”的系统思维,推动三大战略效果相互转化、彼此赋能,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助力我国经济航船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理清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关系优化地区发展路径
我国经济已步入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各区域必须精准定位地区发展的转型方向与突破路径。面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要避免出现追求局部短期利益导致的“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现象。在编制地区发展规划、确定区域发展思路与方向时,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是不可或缺的方法论,尽管词义近似,但其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区别。
在区域发展中,扬长避短指在尽可能回避地方发展的不利条件、不涉足劣势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理论基础是绝对优势理论,其理论落脚点为资源决定性、效率最大化和市场运作三大核心议题。例如,贵州气候恒温恒湿、能源结构稳定、地壳结构稳定,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东数西算”贵阳枢纽节点算力规模约占全国的23%。取长补短则指在改善制约地方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理论基础是竞争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其理论落脚点为成本领先、差异化发展、目标集聚三个基本竞争战略。例如,武汉市以长江中段航道治理为抓手,推动武汉港从内河港口向国际化综合枢纽转型,从发展“集装箱经济”到“邮轮经济”,推动建设长江中上游“第一港”,使“九省通衢”“通江达海”成为现实。
扬长避短宜用于区域发展方向选择分析,而取长补短宜用于分析如何加强区域主要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扬长避短聚焦优势产业发展,重点是识别本地区优势产业和应回避产业的领域;取长补短聚焦补齐要素短板,重点是识别为促进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在哪些关键短板要素或条件方面着力加强。治理问题区域时,可活用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等方法论制定地区发展路径。此外,对任何具体现实区域而言,在识别发展优势与选择主要方向之前,都必须在大范围区域层次进行“优劣机威”(SWOT)分析,然后才能确定具体的优势劣势、需要补齐的短板与主要发展方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科学理解扬长避短与取长补短的辩证关系,把牢发展规划“定盘星”,目标同向、优势互补,确保发展方向科学化,以“互联互通、相互兜底、优势互补、短板互济”的整体思维,让各地区在中国发展大棋局中既车马炮各展所长,又浑然一体,真正激活区域经济的整体潜能。
理清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关系打造本地发展亮点
为把握全球科技产业变革的系统性重塑态势,我国必须将发展主目标锚定在提升创新主导权与产业控制力上。各地必须辩证看待“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发展紧迫性与“循大道,至万里”发展定力的战略抉择间的关系,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慢不得”,要积极抢位发展。就城市发展而言,谁能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抢得先机。一方面,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的窗口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推进实数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抢抓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构期,以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和关键产业备份等规划为契机“筑巢引凤”,促进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高效协作、创新链各环节协同攻关的良好生态。
产业转型“急不得”,要善于错位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可能“齐步走”,要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只有在错位中找准自身定位,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方面,要把握本地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本地发展应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大局,保障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尊重自然、经济和区位条件等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要把握本地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策略定位,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尊重产业与科技发展规律,在技术替代、结构升级和动能转换过程中,把总量稳住做大,同时做好结构调整,防止“喜新厌旧”。
片面强调抢位发展,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高水平重复”;片面强调错位发展,容易踏进“亦步亦趋”“进退失据”。只有将二者结合,遵循区域分工原则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科学审慎招商严控同质化竞争,系统构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孵化的梯次发展格局,才能更好地打造本地发展亮点,筑牢差异化发展的产业根基。加快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地区发展新格局,实现因势利导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正确处理以上三对关系。要立足各地区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调整完善区域规划与政策,避免要素平均分配和产业同质化发展。各地区制定规划时,应统筹本地资源与全局定位,推动形成基于实际条件与功能定位的合理区域分工,在分工中明确优势,在优势中寻找特色,在特色中塑造亮点,强化区域间协作,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推动三大区域战略效果相互转化、彼此赋能,以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各美其美”促进“美美与共”,形成主体功能明确、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