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引领上合组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实践

2025-07-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

  7月24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智库论坛在郑州举行。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体系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此次论坛汇聚欧亚十余国学者,以“构建更加美好的上合组织共同家园”为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专家系统阐释“上海精神”的时代价值,剖析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路径,探索文明互鉴赋能民心相通的创新机制。在与会学者看来,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正成为重塑欧亚发展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力量。

  深化“上海精神”价值共识

  随着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临近,“上海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表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上海精神”为指导,构建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推动经济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并在不要求主权让渡前提下形成更紧密关系。当前上合组织迈入成熟发展阶段,应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上海精神”注入新时代内涵,以经济、人文领域务实成果夯实合作基础,依托智库、媒体、青年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使上合组织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典范。

  多元文明共生的实践成就彰显包容性价值。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董事会主席维克多·卡克沙洛夫表示,上合组织致力于推动欧亚地区经济繁荣、文化互信与可持续发展,其根基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和谐与合作的共同价值观。在全球局势动荡、单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上合组织等新兴区域机制正成为多极化世界的重要支柱,保障各国自主发展路径。吉尔吉斯朱苏普·巴拉萨根国立大学副校长古尔巴拉·西迪科娃强调,上合组织以信任尊重为基石向世界展示全域合作典范。她呼吁构建“倾听彼此、坚信合作、共创未来”的组织形象,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深化惠民经济联系、消弭信息空间敌意,让“上海精神”真正融入民众生活。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亚洲科学与创新研究所副所长玛丽娜·德米特里耶娃进一步阐释,上合组织作为多元文明交会平台,对于推动欧亚互信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她认为,智库协作与媒体传播对凝聚共识、传递价值具有关键作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丁晓星认为,“上海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互构,依托互利合作实现共同进步,上合组织有效将理念转化为区域治理实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可持续发展动能源于理念与机制创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永全分析,“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诞生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其推动的安全合作、务实合作与人文交流成就广受瞩目。面对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挑战,“上海精神”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障,而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新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也认为,在全球经济波动背景下,中国经济韧性持续为区域发展注入稳定性,中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目标,与上合组织破解发展难题、托举共同繁荣的路径深度契合。

  上合组织成立以来,成员国已增加至10个,以及2个观察员国与14个对话伙伴国,彰显了“上海精神”的强大吸引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认为,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实践特色体现在,以非同盟性、非超国家机构的共识基础吸引新兴国家;以项目驱动务实合作;以绿色发展多领域协同构建“中亚优先、欧亚联动”新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田丰提出,上合组织为非洲安全治理注入新动能,彰显“从理念共识到机制共建”的上合范式,以经济赋能筑牢安全根基,以人文交流助推民心相通。她建议,推进“上海精神”在非洲安全共同体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探索包容性安全框架的全球路径。

  共建“一带一路”与上合组织实践推进区域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上合组织正以包容性合作理念,为当今世界提供新的发展范式。与会学者从文明互鉴、区域协作、数字创新等维度,解析这一跨文明实践如何重塑国际合作格局。

  文明对话与互信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层基因。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蒂格兰·叶普雷米扬表示,古代丝绸之路曾见证文明交融;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文明互鉴的跨国共同体构建方案”,其核心仍在于通过互联互通实现和平发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科学主任奥莉加·米古诺娃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性的文明项目”,以信任、平等、包容为纽带连接亚非欧文明,“对话而非对抗”的合作模式,是其吸引世界的关键。

  从理念到实践,区域互联互通成为合作的核心抓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承哲表示,近年来,河南不断深化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合作,全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上合组织的深化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俄罗斯科学院中国与现代亚洲研究所领衔研究员特列什·马马哈托夫分析,上合组织为中亚地区的合作提供了多边平台,在中亚这一“古丝绸之路核心地带”,中俄合作的互补性尤为凸显。吉尔吉斯斯坦阿拉巴耶夫国立大学历史与社会法律教育学院院长琼儿鹏·柯丘马诺娃以中吉合作为例,提出从共建中吉乌铁路到推动汉学研究,中吉合作正从基础设施延伸至人文深处,“让‘丝路友好’从历史记忆变为现实动能”。当前,这种协作已不仅仅限于中亚。阿塞拜疆国立经济大学国际硕士与博士中心主任索拉布·伊萨耶夫提到,阿塞拜疆正通过多式联运走廊与绿色基建,强化其“欧亚桥梁”地位;乌兹别克斯坦乌尔根奇国立大学历史系主任乌特基尔·阿卜杜拉耶夫则强调,基于“和谐多样性”的文明对话,让古老丝路的互鉴精神在当代焕发新生。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启动的3000余个项目已创造42万个岗位。数字与绿色转型,更是为合作注入新动能。白俄罗斯战略研究所高级顾问维塔利·吉米劳聚焦“数字丝绸之路”。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托上合组织框架推进数字联通,既能保障数字主权,又能以技术赋能经济往来。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丹尼斯·穆哈则表示,作为上合组织新成员,白俄罗斯正通过产业协作、物流网络、数字丝绸之路三维联动,探索构建多领域务实合作新范式。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蕴含治理智慧。正如巴基斯坦巴赫利亚大学副教授哈桑·达乌德·巴特所言,在脆弱的时代,唯有通过高质量数字与绿色联通,才能“将滞后地区转化为机遇中心”,突破全球化的结构性瓶颈。

  为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范式

  2025年是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年”,全球已进入文明深度互动与共同价值重塑的时代。在此背景下,上合组织的角色转型尤为关键。吉尔吉斯斯坦地缘政治与战略研究所所长卡纳别克·阿齐兹呼吁,上合组织启动“3.0升级”,从利益协调者转型为欧亚思想框架构建者,将媒体与智库升级为知识生产主体,通过建立自主性叙事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话语权引领的转变,为多极化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范式。

  经济合作始终是上合组织的重要支柱。伊朗议会研究中心国际经济部主任马赫迪·拉兹玛罕强调,上合组织需依托各国比较优势强化经济纽带,建议发展跨境物流、拓展能源贸易、整合制造业价值链。巴基斯坦南亚与国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哈茂德·哈桑·汗呼吁发展数字与绿色经济,构建上合组织银行,推进互联互通与新兴技术合作。

  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安全观的重构至关重要。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教授萨伊达·阿戈扎姆霍扎耶娃提出,和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上合组织正形成以文明对话与追求和平为内核的新型安全架构,这一架构超越了西方武力逻辑。

  人文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基石,但仍需突破认知壁垒。哈萨克斯坦社会舆论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卡拉姆卡斯·叶西莫娃提出,成员国间文化认知不足制约合作,建议通过实证研究构建评估体系,利用数字平台增强文化产品可达性,推动人文合作从“政策驱动”转向“社会内生驱动”。尼泊尔前驻华大使利拉·马尼·鲍德尔则强调,文明交流应尊重多样性,上合组织可凝聚多文明力量,构建反对文化霸权的包容性平台。扩员后的机制建设关乎上合组织的全球角色。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坡岭建议,进一步优化决策程序、协调资金投入、深化智库对话,凝聚可持续发展共识。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承办,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协办。论坛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发布《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构建研究》智库报告。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