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明对话迎来崭新时刻

—— 访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卜松山

2025-07-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随着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全球文明对话迎来崭新时刻,东西方文明实现了进一步交融交汇,人类文明图景再增新色彩。“作为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致力于将地球家园建设得更为美丽、和谐的努力有目共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荣休教授卜松山(Karl-Heinz Pohl)感叹道。
  全球文明领域的一大盛事
  《中国社会科学报》: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备受瞩目,不少学者称之为“全球文明领域的一大盛事”。您对于会议的召开作何评价?
  卜松山:来自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嘉宾相聚北京,参加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认为,此次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这是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一次重大成功,在加强文化理解和交流、增进“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关系等方面,这次多国专家的聚首释放出十分积极的信号。
  点燃全球文明之光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动荡的世界里,中国始终倡导不同文明间的和平对话。两年前,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一些学者认为该倡议点燃了全球文明之光。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卜松山:的确,我们所生活的当今世界充斥着许多悬而未决的冲突甚至战争。这些冲突得不到解决通常是因为对立各方的观点不可调和,冲突中涉及的每一方都声称自己是正确的。因此,各国需要的是转换视角、化解难题的能力,而这只能通过对话来实现。
  我认为,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国通过跨文化对话,为世界和平发展、各国求同存异作出的重要贡献。面对许多尚未解决的国际争端以及气候危机等生态治理挑战,我们必须超越国家利益,培养一种注重全球利益和基于全球需求的意识。鉴于目前世界的现状,一切加强文明对话的努力都是必要的。除了全球文明倡议,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也契合了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合作的需求。
  传统与现代彼此契合
  《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明多样性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性,也可能因此产生一些不同看法。您如何看待多样性?
  卜松山:的确如此。但真正的问题不是人类是否需要多样性,而是人类如何对待多样性。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尊重他人、平等对待他人,是否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正确且丰富的。面对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战,彼此孤立、拒绝对话不可行。
  《中国社会科学报》: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文明并非封闭孤立的存在。始终保持开放性,并乐于迎纳外来文明,中华文明做到了这一点。对此您是否赞同?
  卜松山:中国是保持自身文明对外开放的典范。例如,古丝绸之路上繁盛的沿线贸易,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双向交流以及知识的相互丰富。再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在吸收佛教原有元素的同时赋予了它独特而鲜明的特征。在过去的百余年里,中国从西方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巧妙地让这些来自西方文明的元素与中华文明自身特性相适应和兼容,实际上,中国成功地把外来文明“中国化”了。如今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熟悉两个世界、两种文明:他们自己国家所处的东方世界、东方文明和西方世界、西方文明,而西方知识分子通常只熟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文明即西方世界、西方文明。我认为这是中国的一大优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性植根于传统,因此继承传统对现代性至关重要。您同意这种看法吗?
  卜松山:在一些西方国家,传统与现代被认为是割裂且对立的。事实上,传统与现代并非相互对立,而是彼此契合。现代性,从字面含义而言,更多地指代“我们所处的当下”,这一概念是从特定的传统中发展和延伸出来的。如今,一些学者在谈论“多重现代性”。中国、日本或印度的现代性与西方的现代性有着不同的渊源,任何一种现代性都必须与本土文化相适应。鉴于西方在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时代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西方式的现代性曾经具有全球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力未被世界其他地区全盘接受。如今,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崛起,这种情形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厚植文明传统是共促未来繁荣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文明议题,推出了一系列举措。2023年3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2024年6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联合80多个国家共同提出的决议,决定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2024年11月,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对于中国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做出的诸多努力,您作何评价?
  卜松山:正如之前所述,全球文明倡议自提出以来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年来,中国在国家政策层面高度重视传承文化、守护文明。2024年11月,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齐聚一堂,而我自己也作为嘉宾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古典学领域的重要事件。在大会开幕式上,我亲耳聆听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在雅典正式成立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
  众所周知,今天的中国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认为,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足以让这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拥有文化自信。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有足够的理由为自身历史积淀而深感自豪。厚植往昔的文明传统可以视作开创人类未来、共促全球繁荣的必由之路。
【编辑:姚晓丹(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