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技术浪潮下文化传承与发展新机遇

2025-07-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

  7月20日,数智时代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会议暨第十二届国际文化管理大会在济南举行。围绕人工智能、数字技术、文化规划、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新等议题,与会学者深入剖析了技术浪潮下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探索数智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智能技术重构文化生产与体验范式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颠覆社会文化的已有方式,创造文化艺术的新格局、新形态。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卡森商学院教授葛杜安认为,人工智能正在深度重塑文化发展格局,AI应是人类服务的协同者与补充者,这为构建文化领域的人机协作模式提供了新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提出,文化与创意提升人类社会的边际收益,科技创新改善经济发展的边际成本,文化与科技深刻融合提升新质生产力,不断催生文化新业态,改变文旅经济贸易格局。他强调,不能忽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引发的创造力钝化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认为,人工智能引发的算法革命正在颠覆传统学科形态与社会文化发展系统。中国自主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的发展,为克服欧美模型“水土不服”、深度赋能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跨语言翻译(包括少数民族语言)以及高效推动我国学术成果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军红勾勒出一条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内核的“在库—在线—在场”文化创新演进路径,提出可运用数字测绘、3D建模等技术构建文化遗产永久数字档案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当代文化经济体系,实现多业态跨领域融合。
  在保持技术敏感性的同时
  坚守人文立场
  在技术加速渗透文化领域的浪潮中,坚守人文立场、明晰伦理边界,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英国肯特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秀熙聚焦数字时代文化多样性与相对主义挑战,辩证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既连接全球、赋能用户共创、推动文化民主化,亦因主导国家与企业的意识形态偏见威胁多样性创造力。他强调,平等、多样性与包容性是平衡技术力量与文化公平的关键支点。
  爱尔兰高威大学教授法伊赞·阿里基于博物馆领域的实证研究,揭示了AI整合中的文化适配焦虑。从业者虽认可AI在情绪化叙事、语言本地化、个性化互动中的潜力,但普遍担忧照搬西方工具会导致本土文化流失。他提出,AI应作为文化中介而非主导者,强调技术必须服务于价值共创,需由人类专家把控文化叙事的准确性与情感温度,确保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共生。
  金元浦认为,在AI引发的文明嬗变中,我们既不能陷入技术乌托邦的狂热,也不应堕入反智主义的泥潭。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皇甫晓涛提出,随着数字化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更需要重视人文学科的重构,推进全息人文教育理念下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
  聚焦数智文明视域下
  文化创新路径与范式突破
  技术同样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革命性工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维森德大学教务长吉汉·科巴诺格鲁聚焦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的革新性保护与传承,阐释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精准建模复刻文化场景,结合VR构建沉浸式体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触摸化”。
  随着数字技术迭代与共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呈现显著跃升态势。这一研究领域的热点演进深刻映射出技术赋能下文化传播范式的结构性变革。李军红认为,需在技术浪潮中坚守人文价值,在文明互鉴中贡献东方智慧,真正激活千年文明基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索提供深刻启迪。
  数字技术的更新为产业发展指明新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吴承忠提出,“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文化业态数字化转型,培育新兴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向民以“苏超”赛事为鲜活案例,展示了技术赋能下“体育+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在他看来,其成功逻辑深植于社交媒体引爆话题、赛事设计极接地气、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以及“体育+文旅”的深度融合,实现了“赛事流量”向“消费留量”的高效转化,体现了全民参与、文旅互促的数字时代新形态,印证了技术赋能下文化创新从理论到实践的蓬勃生命力。
  会议由山东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北京文化服务贸易与产业发展创新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
【编辑:刘娟(报纸)王晏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