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朱羿
新时代,在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征程中,地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部门肩负着重要使命。近日,本报记者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人进行了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您是怎样认识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进步的?
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新时代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实现长足进步,这得益于:一是全面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二是深刻回答时代之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扎根中国大地,从“书斋里的学问”转向“时代中的学问”,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中国实践,深入研究重大战略问题、现实问题,不断丰富中国理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思想支撑。三是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断增强学术自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冲破“西方标准”桎梏,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打造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中国社会科学报》:地方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部门在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具有引领作用,请问贵办近年来做了哪些探索,有何经验?
负责人:甘肃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专项机制,负责统筹协调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是强化整体统筹规划。制定印发《甘肃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甘肃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改革举措的工作方案》等,提出“十四五”时期甘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要求,推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新进步。组织召开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调研座谈会,研究制定《甘肃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点任务清单》,切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
二是加强正向激励引导。修订《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管理办法》,发挥项目牵引作用,开展有组织科研。完善社科项目体系,先后增设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智库研究项目,加大重点项目、委托项目、专项研究项目的支持力度。健全完善项目选题征集论证、项目研究过程管理、项目实施检查督促等机制,开发使用项目管理信息化平台,改进评审方式,促进评审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机制,组织开展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激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密结合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面向全社会征集如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选题,切实以社科研究成果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除了常规项目,还设立了专项课题、委托课题、智库课题、青年课题等,以课题为牵引,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社科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着力推动成果转化。持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多维度拓宽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应用路径。一方面,搭建高校、科研院所与政府部门、企业的沟通桥梁,已累计促成百余个涵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领域的优秀成果与实务部门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通过成果推介会、决策咨询报告等形式,将优秀成果提供给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探索建立“选题共研—过程共抓—成果共用”的决策咨询闭环机制,切实提升社科基金项目服务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率。
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形成了以下工作经验:一是坚持立足本地与放眼全国相结合,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跨区域交流合作。二是坚持品牌打造与项目带动相结合,打造多元化品牌矩阵。三是坚持开放合作与自身建设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自身建设。同时,以品牌建设为抓手,立足本土文化底蕴和优势,整合资源重点打造智库建设、文化传承与社科普及三大平台,着力构建“宣传阐释—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工作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甘肃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不仅是文化大省和生态安全屏障,还是中国向西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国家战略问题和甘肃省发展难题,贵办做了哪些工作?
负责人:一是引导研究方向。立足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以及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的定位,科学布局课题研究方向,不断强化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的研究导向。围绕敦煌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等特色资源,设立“敦煌学与丝绸之路文明互鉴”“黄河流域甘肃段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等系列课题;在生态安全保障方面,紧扣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保护等重点任务,部署“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甘肃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等课题;在对外开放合作层面,结合甘肃打造共建“一带一路”重要时间节点的使命,设置“中国(甘肃)与中亚五国经贸合作升级路径”“中欧班列(兰州)集结中心功能拓展研究”等课题,助力甘肃更好地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通过精准选题、系统布局,有效引导社科研究聚焦关键领域,切实提升社科研究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与地域特色优势,持续强化高端学术平台培育与建设,制定《甘肃省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遴选6家甘肃省第一批新型高端智库。加快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基地、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等平台建设。
三是增进学术交流。注重深化国际学术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利用敦煌成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举办会址的契机,每年举办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吸引国外学者参加。支持敦煌研究院中国—中亚文化遗产保护“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为推动丝绸之路参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搭建重要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地方社会科学基金具有指挥棒作用,贵办是如何发挥这一作用的,有何经验?
负责人:一是强化项目牵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鼓励科研人员聚焦甘肃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设立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和后期资助项目等不同类型,吸引社科人才开展有组织科研。二是选拔、培养、挖掘人才。让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有机会承担科研项目,在实践中锻炼科研能力。同时,在社科基金项目研究过程中,充分依靠课题负责人组建科研团队,以老带新,促进团队成员成长成才。三是推动学科建设与学术创新。支持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推动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完善甘肃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提升甘肃社科研究的全国影响力。四是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为甘肃社科工作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鼓励省内学者“走出去”,同时积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甘肃省社科研究工作。此外,鼓励科研人员以跨地域、跨院校、跨学科方式组建高水平团队联合申报项目,加强甘肃与其他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甘肃省社科研究的整体实力。
《中国社会科学报》:贵办在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方面将实施哪些创新工程或举措?
负责人:我们将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推动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明确重点任务。充分发挥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制定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点任务清单,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平台、人才及评价体系改革创新。
二是用好建强平台。加快建立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基地,推进全省第二批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研究制定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实验室遴选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省级新型高端智库的管理,组织开展第二批省级新型高端智库遴选建设工作。探索建立社科研究平台管理评估体系,对社科研究平台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强化对社科研究平台建设的整体部署和统筹协调。
三是着力提升成效。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工作机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研究部署、组织协调等功能,完善省级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管理、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制度机制,谋划启动甘肃省“十五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学术评价体系改革,以有组织科研推动项目研究成果赋能甘肃省现代化建设。组织开展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更好地发挥社科评奖指挥棒作用,进一步激发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