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教材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事关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培养质量。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要求,教育部于2024年下半年启动了第一批新时代教育部马工程教材编写工作,并将《中国教育史》教材确定为本批要建设的63种教材之一。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需要以内容和形式创新支撑高师院校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面临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的平衡问题、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高质量新教材的更新要求以及跨学科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的新挑战。在应对挑战、加快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的进程中,中国教育史教材须从其内外逻辑实现突破,以系统性框架优化或重构内容体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和学术站位,以对接教材强国战略需求,推动教材编写范式创新,实现育人目标、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
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内在逻辑
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倡导什么价值、传授什么内容,体现着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内在逻辑核心在于建构独具特色的中国教育史知识体系,其实质是对学科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的系统化重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这一论述为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高质量中国教育史教材指明了方向。
首先,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要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是根本遵循,是“魂脉”。当前,部分教材存在淡化唯物史观倾向,孤立地就教育论教育,对教育演变与经济社会变迁的关联性阐释不足。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要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为引领,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长河中把握教育发展规律。
其次,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教育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这是“根脉”。在内容上要体现时代性、原创性、专业性和适用性,彰显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学科主体性。有些中国教育史教材沿用西方学科范式,有“以思想史替代实践史”“以制度史遮蔽活动史”之嫌。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应系统梳理中国教育发展的内生逻辑,构建“制度—思想—活动—人物”四位一体逻辑框架,如针对古代部分,从这个逻辑出发,既要完整呈现官学、私学、书院和科举等内容,也要重视蒙学、家庭教育、社会教化等教育形态,实现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向教材体系的有效转化。
最后,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要致力于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确定的“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针对以往中国教育史教材中人物选择随意的问题,建立教育家遴选标准体系。该标准既要凸显教育家教育思想智慧的独创性,也要注重教育实践的典型性、示范性。特别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融入人物评述,构建中国教育的精神谱系。
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外在逻辑
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外在逻辑主要是指以国家规划为引领、以全流程监管为保障,通过分级分类建设和教育史学术团体的支撑,构建“开门编教材—开门管教材—开门评教材”的体系,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教育强国战略需求。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外在逻辑核心在于构建国家主导、多元协同、规范高效的教材治理体系,实现从规划编写到教学应用再到反馈评价的全链条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教材建设高度重视,在2024年出版的《论教育》中有多篇论述涉及教材建设问题,并指出:“在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上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学者、学校、出版机构等方面积极性,大家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这一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明确了实践路径。
首先,以国家规划引领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方向。在国家教材战略框架下,促进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中国教育史教材规划,紧密对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教材建设的最新要求,有序构建特色鲜明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外在逻辑体系。
其次,以全流程监管筑牢中国教育史教材质量根基。建立“编审用研”的管理体系,是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外在逻辑的关键支撑。在编写立项环节,要“凡编必审”,教育史专家、课程教学专家、一线教学名师组成的复合型编写团队成员需接受唯物史观、教育史研究方法、教材编写方法的专项培训,以确保中国教育史教材的政治方向性、学术权威性与教学适切性。在审查环节,对中国教育史关键议题进行交叉审读,增设教育史观专项审核,确保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频共振。在使用环节,要“凡选必审”,构建中国教育史教材教学动态测评系统,通过试教试用,检测师范生对中国教育史教材专题板块教学设计的反馈,评估师范生对教育史规律性的理解程度,实时追踪教材内容与教学实践的适配性。在研究环节,建立中国教育史教材专项研究机制,围绕诸如红色教育基因传承、教育家精神谱系等专题开展研究,引导跨学科团队开展与中国教育史教材相关的学术攻关,充分发挥科研对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学术先导和专业引领作用。
最后,以分类建设重塑中国教育史教材格局。打破“一本教材通吃”的传统教材模式,构建“主体教材—辅助资源—实践教材”的立体化教材矩阵。主体教材需要形成通史与专题史并行的双轨结构,通史类教材侧重教育发展脉络梳理,专题史类教材深耕具体知识点;辅助资源注重开发中国教育史数字教材资源库,努力实现历史场景的可视化呈现;实践教材需要构建教育史教学案例库,并配套开发情境模拟教学系统。
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未来走向
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的内外逻辑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中明确指出,要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们要牢记这个嘱托,在新时代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上内外逻辑变革协同发力,突破瓶颈,以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为导向,立足学科本质、回应时代需求、创新实践路径,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新范式,实现从知识传递到育人引擎的转型升级。要避免教材低水平重复、同质化泛滥。
首先,要进一步深化价值引领,彻底解决马克思主义在一些教材中“失踪”的问题。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深度融入中国教育史教材中,大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中国教育史教材,以贯通古今、守正创新的内容体系,充分发挥中国教育史教材的思政引领力。
其次,要进一步创新知识生产,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需要建立在深化教育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学理支撑。横向上,要推进教育史学科基础研究,通过系统梳理中国教育发展的内在机理,重点突破教育家精神建构、中华民族教育多元一体演进、中外教育交流等专题领域,形成有解释力的本土理论框架。纵向上,要延伸教材下限,完整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教育智慧,可设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章节,展现传统教育智慧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再次,要进一步推进技术赋能。立足新时代对教材数字化的战略要求,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活化教育历史场景,增强教材沉浸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知识组织,提升教材精准性;运用大数据技术驱动教材动态更新,强化教学适应性。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对话。必须正确处理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以全球史观提升中国教育史教材建设格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并非自我封闭,而是要在世界教育文明坐标系中定位中国教育史,提升中国教育史教材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教育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教育学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与创新研究”(VAA210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