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化发展

2025-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国际中文教育不仅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也是增进中外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的桥梁。面对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化并非简单概念,而是学业、实践与职业组成的多维体系。学业上,需构建多领域融合的学科体系,培育复合型人才;实践中,要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实效;职业上,应明确教师定位与标准,打造高素质师资。本文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性分析框架,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化发展的策略建议。

  重构自主知识体系

  促进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

  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化在微观与中观层面面临多重挑战:传统符号(如汉字书写)与现代阐释(如数字化教学)的代际鸿沟显著,技术应用与人文传承的适配性冲突凸显,大纲本土化与教材专业化衔接不足,导致教学资源难以有效对接实际教学需求。同时,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文化思辨及本土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亟待提升。宏观层面,国际语言标准制定权被英语体系垄断,中文政策在多国外语教育框架中不突出甚至缺失。此外,个别发达国家对孔子学院持敏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文教育专业化研究。

  为有效应对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化所面临的复杂挑战,我们需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融合国际通行方法,致力于构建国际规范的自主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可从四方面入手。

  一是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彰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独特价值。需扎根实践,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丰富教学课程体系,鼓励学员由“学中文”“用中文”向“懂中文”的文明对话范式迈进;构建本土化文化阐释传播范式,采用“全球议题—区域案例—中国视角”的教材编写逻辑,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二是培育文明对话的主体掌控能力。开发“世界文明对话图谱”解读课程体系,立体呈现全球文明演进脉络、地域特色与民族智慧;通过时空坐标、价值解析的学术框架,提升国际中文教育实效,增强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跨文化归属感。

  三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话语表达,差异化拓展多元话语体系。精选“借古说今”案例,设计“文化认知(趣味性)+语言习得(易学)”融合教学,帮助学习者深度理解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赋能,构建中外文明比较的认知坐标,形成“文明对话—价值共鸣”的良性循环。

  四是加强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政府层面需加大政策性财政支持,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教育服务机构需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对话机制与教育载体,促进全球中文学习资源共享。

  辩证应用技术

  赋能国际中文教育实践

  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为中文教育的供需市场开辟了广阔天地,但如何辩证地应用技术,确保其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技术赋能需紧扣“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这一核心目标。鼓励采用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和“中文联盟”云教学服务平台等成熟工具,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教学助手,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积极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叠加“具身认知”教学模式,通过动手实践、亲身参与的方式,让学习者深度体验并理解中华文化。例如,通过泡茶、品茶、闻茶、讲茶等活动感悟并分享茶文化的精髓。技术赋能不应仅仅停留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上,更应服务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辩证看待技术赋能的挑战。随着可穿戴人工智能设备如AR翻译眼镜的出现,部分学习者可能对传统中文教育模式产生动摇。对此,我们需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又保留传统教育模式的精髓。技术工具虽体现出便捷性,却难以满足文化体验的深层诉求。因此,我们要倡导“知行合一”的理念,通过实践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强化文化传播的风险防控与技术监管,确保技术赋能的健康发展。

  深化国际协作,共同研制评估体系。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必要深化有组织科研,共同开发“文明互鉴教育指数”,包括语言能力、文化阐释能力及价值对话能力等多维度。通过中文对比中西方节日符号内涵、探寻全球环保理念共性、比较中外诗歌修辞手法等活动,检验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衡量学习者在认知解读、价值传递、共识构建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确保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供给。“政—产—学—研—用”各方需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为技术赋能提供制度性保障,并鼓励和支持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同时,通过专项资金支持、教育基建升级以及国际合作平台搭建等多元手段,为智能教学工具研发、数字化课程资源库构建及跨文化师资培训等提供保障。

  壮大职业师资队伍

  打造国际中文教育“文明使者”

  国际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跨文化能力及职业身份的认同感,直接关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深度与实效。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基于“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支持更多国家开展中文教学”的时代需求和系统思维,有必要探讨并构建一套高效、可持续的师资培育体系。

  构建“金字塔形”教师发展模型。为应对国际中文教育对高素质师资的迫切需求,该模型以夯实基础层为起点,依托国内高校学科优势,通过系统培训、海外实践、学术交流及文化项目参与,全方位提升国际中文教师的理论根基、教学技能及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塔身层,针对在职教师,定期举办教学技能与文化课程开发工作坊(如“非遗文化课程研发”“当代国情传播”等专题),形成“双螺旋”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在塔尖层,设立“外国本土教师创新实验平台”,鼓励教师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开发“在地化”特色课程,并建立创新课程认证体系,激发教师创新活力。

  打造“双循环”质量保障体系。内生循环方面,研制《国际中文教师跨文化胜任力框架》(教育标准)并研发配套诊断工具,明确“文化知识储备”“文化阐释能力”“文化传播策略”三维度标准,并研发配套诊断工具,实现教师跨文化胜任力的量化评估与持续提升。外生循环方面,建立“三方评估机制”,由外籍中国研究专家、本土教育专家及优秀学习者代表组成认证委员会,实施“准入—过程—成果”全周期质量监督,保障师资培养质量符合国际标准。

  构建“文明对话”教师发展共同体。中外携手共建“文明互鉴教育研究中心”,定期开展“跨文化教学工作坊”“中外教师联合备课会”等活动,开发“全球中文教育案例库”,出版论文集,拍摄专题纪录片,促进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与合作研究。同时,搭建数字化交流社区,实现虚拟教研、文化沉浸、资源共建共享等效用,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教师间的即时互动与深度合作。此外,设立“文明对话勋章”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表彰与奖励,激发教师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实施“双向研修计划”,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升学术研究深度。

  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化研究,是推动语言教学从“工具性传播”向“价值性对话”升级的关键。通过重构自主知识体系、辩证应用技术、壮大职业师资队伍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明对话的深层支撑。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实践,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作者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研究员)

【编辑:张玲(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