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2025-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朱羿

  7月18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百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以及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

  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民族关系演进逻辑提供了根本遵循。”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张立峰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推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国化时代化,探索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学术体系以及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甘肃省民委专职委员魏旭文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马乔恩谈道,中华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积淀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构建的实践活动,文化共创性、文化先进性和文化统一性赋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文化内涵。

  坚持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族工作放到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提出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了新阶段。

  在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理论的深度阐释,也需要实践的创新探索。内蒙古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何生海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建立中华民族心理共同体。心理共同体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精神纽带,“大一统”思想是心理共同体内聚核心,家国情怀是心理共同体生成的价值导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心理共同体形成的媒介。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王文东表示,“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形态,两者在理论逻辑、实践路径和文明基因上高度契合。制度层面,即构建政治保障(如民族区域自治)、经济共享、文化认同三位一体的制度支撑体系;实践层面,以共同富裕为物质基础,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路径,推动共同体从理论向现实转化。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热合木江·沙吾提认为,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双向赋能,加快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理论层面,要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历史演进中的理论根基,重点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理论等;在实践层面,要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跨地域整合中构建理论体系,在民族政策制定和民族地区发展中检验理论体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发展理论体系。

  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任维德说,应从理论逻辑、制度逻辑、历史逻辑和心理逻辑四个维度,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探索从“共富”到“共识”的实践路径。上海海洋大学文明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汪斌锋称,要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抓手,加强政治引领与制度保障并重、文化浸润与精神共生融合、民生发展与基层治理协同,促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十分必要。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瑞萍表示,应积极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提升全体中华儿女的身份认同、精神归属和共同团结奋斗的凝聚力。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淑娟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其核心在于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将共同体意识教育系统融入思政课程、历史教学、文化传承及社会实践全过程。

  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史小宁说,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关键在于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阐释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强化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合力。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曲洪波结合抗日战争,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发到自觉的形成过程。他表示,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略,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空前团结,形成了“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从自发状态推进到自觉状态,为中华民族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议由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指导,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