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AI+文化遗产保护新范式

2025-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巴彦淖尔讯 (记者陆航 实习生白玺)7月19日,AI+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套学院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采集、文化遗产田野调查、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主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琳表示,AI+文化遗产保护是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是守护文明根脉的创新探索。AI促进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全球文化遗产数据共享,加速知识传播与创新应用。通过跨学科协同与开放创新,人工智能为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注入活力。

  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升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效率,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阴山岩画直观记录了北疆地区古代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是北疆文化形成初期的具象化呈现。学界多聚焦符号学、考古学,对其 “叙事性”的文学维度挖掘不足。河套学院汉语言文学系讲师张敏分享了阴山岩画的文学叙事类型,期望未来通过AI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潜力与实践,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方面的突破,将“叙事解读”纳入岩画保护体系,利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复原岩画叙事场景。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教授束锡红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岩画被发现以及岩画研究的不断深入,岩画的定义与解释也在不断扩展,其内涵不断丰富,涵盖了越来越多有关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地质学、艺术学的信息。用人工智能识别和释读岩画这一难以理解的图形符号系统,将开拓岩画研究的新方向。

  会议由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等单位主办。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