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元化视角进行埃及研究

2025-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通辽讯 (记者赵徐州 实习生孙嘉瞳)7月18日,“埃及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埃及历史与埃及发展”高层论坛在内蒙古通辽召开。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与会学者将目光聚焦于埃及,旨在通过研究埃及的历史与发展观察世界文明,回应中埃伙伴关系,共谋新时代的和平与发展。

  世界视野和中国视域是研究埃及问题的两条重要原则。中国前驻沙特阿拉伯、埃及大使吴思科从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区域与世界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可助力形成更全面的国家形势、国际形势认识,区域和国别研究成为亟待深化的理论阵地。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李晓东认为,古埃及作为原生文明的典型,其兴衰历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只有突破单一依赖信仰的发展模式,构建自主科技体系,才能摆脱“文明困境”。

  “全面性、务实性、机制化和前沿性是中国埃及研究的重要特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副所长(副院长)王林聪表示,中国的埃及研究强调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关注重大现实问题,研究议题深远且广泛,培养了一大批受国际认可的埃及研究专家。但中国的埃及研究在有组织科研力度、系统性跟踪研究、门类化的深入研究、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支撑等方面仍然不足。

  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以角色理论为视角,认为中埃关系的高水平发展,主要源于角色相似性而非贸易依存度。在西方主导的体系中,两国在亚非枢纽地位和战略自主诉求上形成结构性互补,力图通过制度性协作共同重塑全球秩序。

  “埃及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内蒙古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王泰系统地驳斥了西方将埃及矮化为“被动战场”的传统叙事,并从军事、经济、外交和民众动员四个维度揭示了埃及的关键作用。

  会议由中国中东学会、内蒙古民族大学主办。

【编辑:崔园园(报纸)赛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