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练志闲 孙美娟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7月10—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召开备受世界瞩目。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性挑战层出不穷的今天,以文明对话凝聚共识、共促和平尤为弥足珍贵。习近平主席向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致贺信,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国以笃定自信、铿锵有力的声音,向世界传播有关多样文明相处之道的愿景与心声。每种文明都深深扎根各自的土壤,有着各自独特的底色与意蕴。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将始终以包罗万象、兼收并蓄的开放姿态,为人类文明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贺信引发学术界广泛共鸣
在全球文明倡议提出两周年之际,本次大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令人欣喜,以一种精辟而深刻的方式,传达出中国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之路的高度重视。贺信虽篇幅简短,但字字有力,读后令人受到启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名誉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前院长卢比安科(Joseph Lo Bianco)对记者表示。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教育部部长艾塞克(Hon Gardenia Aisek)谈道,本次大会正如温和的召唤,呼吁人们敞开心扉,用心聆听,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各抒己见、了解彼此。本次大会可被视为连接共同希望与价值的纽带。
“听闻习近平主席向本次大会致贺信,我深受鼓舞。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阐释了中国的文化观,释放出多重积极信号。这些信号强烈而催人奋进,为廓清人类文明迷思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有效对策。同时,贺信表明中国高度重视文明议题,并将其纳入国家优先治理事项。”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高畅(Augustin F. C. Holl)对记者表示。
“本次大会正是推动密切、高效交流的契机,当以此推动形成惠及全人类的成果,同时必须强化开放跨文明对话——此乃全球稳定之基。”保加利亚国民议会教育和科学委员会主席、前副议长安德雷伊·乔尔巴诺夫(Andrey Chorbanov)提到,我们应接纳多元发展路径,摒弃单一模式,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与对话,在相互尊重中塑造共同未来。
欧洲科学院院士阿尔弗雷德·霍农(Alfred Hornung)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对中国展现出的开放性文化外交姿态表示高度赞赏:“在全球文明未来前景不明的当下,贺信如同一股暖流,为不同文明的相处之道提供有效指引。固然文明携手前行的路途依旧漫长,但中国向全球不同文明敞开怀抱,为实现全人类福祉带来希望与光明。”
分论坛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宙/摄
从历史深处找寻现实钥匙
知古鉴今,继往开来。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古老灯塔照亮人类的前行之路,从历史深处找寻现实钥匙,以此开启充满活力、富有现代性的文明对话,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回顾人类文明长河,一部生动的交流互鉴史徐徐展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认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追溯至史前时期。考古发现证实,5000多年前中国彩陶术已向西传播,西亚及欧亚草原的黄牛、绵羊、小麦、青铜技术等相继传入中国;公元前3世纪起,胡麻、葡萄、石榴等从东地中海及中亚传入,罗马玻璃器皿、印度宝石、阿拉伯树脂等也陆续进入中国。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大规模吸收汉字、儒家思想及中国政治制度与科技,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而指南针、造纸术等中华文明成果向世界传播,带动了世界性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葡萄牙中国观察研究所所长鲁翊君(Rui Lourido)从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互动史的角度表达了他的看法。在人类文明的百花园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绵延5000余年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自古以来,中国便与西方国家展开频繁的交流。15—16世纪,葡萄牙航海者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欧洲得以首次通过海路与中国建立直接联系。贸易航行使得中华文明持续且大规模地传播到欧洲。
在横贯欧亚的古道上,文明交流的足迹串联起无数璀璨的文明。鲁翊君特别提到,古丝绸之路曾见证了不同文明往来交融的盛景。古代中国文化对于欧洲影响深远,渗透至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古代中国的技术创新对于欧洲现代化具有决定性作用,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瓷器、丝绸等。在15—19世纪的欧洲兴起了一种“中国风”的新时尚。在欧洲的社会语境当中,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认为,本次会议从历史、哲学、文化、社会、外交、政治等多个学科的角度,回望了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交往交流的历程,探究了世界多样文明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他提到,唯有更好地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历史与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欣赏文明差异;唯有通过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才能为人类文明创新注入动力。
“纵观东西方文明,无论是中国的《道德经》《论语》《逍遥游》,还是西方的《荷马史诗》《神谱》《理想国》,既勾勒出人类对文明的追求,更暗含着知识创新对文明边界的不断叩问与突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外国文学研究所古典学研究室主任贺方婴看来,通过跨文明的学术对话和知识整合,我们可以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明共识。因此,以知识创新探索文明的边界,本质上是要重新激活人类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既要对旧的文明秩序进行批判和超越,也要坚守文明传承的重要性。
不同文明应相向而行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种文明皆绽放各自光彩,承载了独特的历史、价值观与发展路径。谈及此,印度尼西亚文化部部长法德利·佐恩(Fadli Zon)指出,文明互鉴也面临着很多危机,这绝非单一文明能够独自应对。纵观人类历史,每种文明都拥有独特的历史脉络、思想理念、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对世界文化的持续繁荣至关重要。
“从本质上而言,多样性意味着差异性。然而,若不能学会欣赏人与人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差异,并在发展道路上达成共识,人类追求幸福的征程必将举步维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尼日利亚和平与冲突解决研究所研究员扎伊纳布·安雅迪科(Zainab Anyadike)如此感叹。在安雅迪科看来,本土文明的传承固然重要,对其他外来文明的理解更显弥足珍贵。多样与差异蕴藏着推动文明进步的动能。当不同文明的思想智慧结晶与价值理念相互碰撞,终将汇聚成造福全人类的磅礴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塔吉克斯坦前驻华大使拉希德·阿利莫夫(Rashid Alimov)认为,当今世界,挑战与机遇并存。文明对话已从人文理想升华为时代必然,阿利莫夫引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阐述道,赋予世界安定力量的,并非疆域之广、武力之强,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今日,我们尤需学会倾听而非单方面诉说,文明不应成为竞争的导火索,而应成为互鉴的源泉。阿利莫夫因此呼吁尊重邻邦、加强信任,消除紧张局势。
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连通,但同时也越来越碎片化,安雅迪科对此深有感触。他提到,我们正目睹全球范围内的混乱、误解与缺乏合作,因此,理解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意义在当下尤为重要。“不同文明之间不应渐行渐远,而当相向而行、增进理解。”阿利莫夫说。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王宙/摄
全球文明倡议赢得广泛赞誉
自提出两年来,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不少国内外学者认为,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始终以人类福祉为念、以人类前途为怀的庄严宣告。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把不同的知识体系融汇到一起,可以为全球性问题提供优良的解决方案。这正是全球文明倡议所鼓励的。”格林纳达社会和社区发展、住房和性别平等事务部部长格洛丽亚·托马斯(Gloria Thomas)接着谈道:“值得赞赏的是,全球文明倡议对于人类文明而言是一种尊重,对于当今世界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福祉。”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丁国旗看来,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得到了与会学者和各国政要的高度赞同。三大全球倡议为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出中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处理不同民族文化关系的理念和思想,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中国智慧。
柬埔寨人民党中央委员、中央外委会副主席盖索巴(Kem Sambath)认为,2023年3月,全球文明倡议正式提出。两年来,该倡议已经获得了全球广泛认可与积极响应。他特别提到,全球文明倡议与柬中两国之间深厚的历史文化纽带高度契合。“全球文明倡议是一个包容性极强、契合时代需求的平台,使得所有国家,无论大小,都能分享各自文明的智慧。2025年4月,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柬埔寨期间,中柬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该联合声明强调,要加快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柬命运共同体,并且明确承诺共同推动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盖索巴补充说。
缅甸若开前线党主席埃貌(Aye Maung)称赞,全球文明倡议不仅是一项外交主张,更是一个对源自共享文化、和谐繁荣的呼吁。进入21世纪,人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国际范式的兴起,这一范式就是合作高于对抗、对话高于分裂。全球文明倡议是具有前瞻性的重要框架,为实现一个更加包容、和平和公正的世界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放眼全球,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如此具有远见地阐述人类共同未来的战略蓝图。
“全球文明倡议是一项与共同历史深度共鸣的愿景。”埃貌谈道,中国从未追求殖民或侵略。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基础,至今仍在指引着国际外交的方向。这些价值观正在通过全球文明倡议重新获得新生。
中华文明为世界提供诸多启迪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今天,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是,“文明优越论”与“文明冲突论”依旧甚嚣尘上。某一种文明比其他文明优越、文明之间冲突大于合作的观念,在一些西方国家依然随处可见。在此背景下,选择对话抑或对抗、共赢抑或零和、分裂抑或繁荣,引人深思。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杨立华提到,某些在过去一两百年、两三百年间占据优势的文明,刻意编织“文明无需交流互鉴、自身独立孕育出现代文明”的话语,这是一种需要警惕的话术。近年来,一个愈发突出的倾向是,曾经被提及的“文明冲突”似乎正在成为现实。当冲突的倾向日益明显时,各文明对相互交流互鉴、实现共同进步的愿景也会愈发强烈,而这种愿景正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来“唤醒”。因此,中国这些年持续付出的努力,无论是提出倡议、举办论坛,还是搭建多种交流机制,本质上都是在进行“唤醒”。通过这样的“唤醒”,我们得以努力发现并在变局中落实各文明携手共进的潜在可能。
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常委,前驻科威特、也门大使纳兹鲁·汗(Nazrul Islam Khan)认为,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为世界提供了诸多启迪与智慧,如孔子的“和”,道家的道法自然、追求平衡等思想,都从中国传到南亚、中亚甚至欧洲。这些古老的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在当今社会仍具借鉴意义。埃貌表示,中国拥有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一直是智慧、创新与文化多样性的灯塔。从儒家哲学到尖端科技,中国始终为全球文明的进步作出卓越贡献。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种庄严的回归—— 一个始终珍视和谐、共处与互利的国家重回世界舞台中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宇燕提到,5000多年锤炼而成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许多思想与其他国家或文明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契合度,同时又有鲜明的独特性。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于对一些珍贵的人类文明精华成果与常识的背离,典型事例就是漠视互利共赢这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对任何国家、群体乃至个人而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这已经在人类文明史中得到了证明。“同时我们也看到,个别国家正在重复人类曾经犯过的错误,重蹈贸易保护主义覆辙。它们尊崇零和博弈思维,霸凌霸道,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甚至损人损己,置开放的世界经济于不顾,陷人类和谐进步于险境。”张宇燕说。
“今日世界正在面临动荡与冲突,尤其是特朗普再次归来后,美国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对多国增加关税,加剧了世界动荡与不安。”展望全球文明的未来,尼日利亚和平与冲突解决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奥拉莱坎·奥古斯汀·巴巴通德(Olalekan A. Babatunde)颇有感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始终在求同存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中国向世界展现出一种真正的合作与伙伴关系——知识共享、交流对话、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