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5-07-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7月11日晚,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受邀在西夏陵见证圆梦时刻。当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西夏陵 陆航/摄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以及陵区出土的7000多件(套)建筑构件、残碑及其他各种文物。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历史见证和考古支撑。
西夏陵 陆航/摄
  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西夏陵区管理处规划科科长周伟介绍,西夏陵的申遗工作于2011年11月启动,201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7年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加速。2021年跻身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5年,西夏陵作为中国唯一申报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报文本突出其 “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价值。
西夏陵 陆航/摄
  杜建录认为,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仅是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一种具有典型的交往交流交融意义类型的增加。西夏陵作为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西夏考古遗存,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西夏陵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朱存世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西夏陵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持续开展,其总体布局、遗存构成等信息日益清晰。自1971年对西夏陵调查确认伊始,先后对西夏8号陵(现编6号陵)地宫、2号陵(现编7号陵)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MⅣ-001号)、3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逐渐厘清了陵区布局和分布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对3号陵和6号陵地面遗迹的清理,更清晰地呈现了西夏陵独特的文化面貌。
西夏陵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充分表现出它对中原农耕文明唐宋帝陵陵寝制度明显的传承与效仿。其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既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教授曲安京利用数学思想解释考古中的发现,他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学建模、意义阐释,用数理考古的新方法复原了西夏三号陵的设计蓝图,试图揭示这些礼制建筑的数学模型与理念。
西夏陵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表示,西夏陵申遗的成功,将进一步向世界诠释中华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脉络,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西夏陵出土文物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西夏陵出土文物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西夏陵出土文物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编辑:张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