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社科学界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认为,《文选》的维度全面性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性和前瞻性,不仅涵盖生态治理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贯通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环境治理,统筹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更兼顾当前治理与长远发展,平衡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形成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理论体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认为,《文选》在结构上更加完整,新增加的篇章包含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重要内容,拓宽与深化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议题领域,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与指导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承梁认为,在理论层面,明确“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发展规律,构建了“什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论;在实践层面,揭示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构建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方法论和实践论;在制度层面,奠定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论;在全球治理层面,提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理念,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忠认为,《文选》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脉络,为系统化研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研究者了解各理念提出的背景、过程及相互关系,更系统地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体系。《文选》为学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如“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系统治理观,突破了传统生态保护的局部治理模式,形成了以系统思维为核心的生态治理方法论。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方世南认为,《文选》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标识性概念、哲学基础、本质要义和时代价值,深刻理解其原创性、开拓性、前瞻性和世界性的理论贡献;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乔清举认为,《文选》的出版发行,为新时代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持,不仅提升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的深度,也必将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阅读原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还包含着重要的生态美学论述,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思想,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这些光辉思想对当下生态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阅读原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贵州考察,从“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到“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再到“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深邃思想与生动实践相互辉映。贵州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继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卷”,全力以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阅读原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价值取向,从生态文明维度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既不是“有文明、无生态”的传统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模式,更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生态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为“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在生态文明维度有其典型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客观规律,不断完善与绿色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始终坚守生态民生的价值指向,积极推动数字化与生态化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转型,因而具有西方现代化模式无法企及的价值意蕴与比较优势。【阅读原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了返本开新的时代意蕴,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代境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绝不是对立的关系,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如果重蹈“先污染后治理”或“边污染边治理”的覆辙,最终会使“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双落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角度,完成了对中国古代“万世其昌”观点的超越,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阅读原文】
随着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成为党和国家在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立法任务,要以系统观念引领我国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运用中国式法治思维,系统解决我国当前各领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现实问题,统筹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立法理论规范性、立法问题导向性、立法方法创新性,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的生态法典编纂工作有序、有效推进。【阅读原文】
在新媒体时代,交互式传播以其独特的传播特性正在深刻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传播图景。新媒体交互式传播通过其显著的交互性、即时性和广泛覆盖性,构建了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文明传播新场域,使生态文明故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影响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信息传播方式。因此,探究新媒体交互式传播如何通过传播渠道创新、公众参与激活、引导公众行为、科学评估效果等路径优化生态文明传播效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