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自然:一个红与绿的视角》:对马克思生态观的新解读

2025-07-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微信公众号

分享
链接已复制

  长久以来,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被贴上“生产主义”或“反自然”的标签。保罗?伯克特的专著《马克思与自然:一个红与绿的视角》(以下简称《马克思与自然》),通过系统梳理马克思所著的经典文本与未发表笔记,颠覆了这一成见。该书经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云龙教授等人潜心翻译,引入国内学界,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丰富素材。作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学者之一,伯克特在该书中揭示了马克思如何将自然视为社会生产的辩证基础,批判资本主义对自然的无偿占有,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

  理论重构:马克思自然观的系统性发掘

  一些批评者认为,马克思忽视自然极限,其劳动价值论贬低了自然对生产的贡献,或将共产主义等同于对自然的绝对支配。伯克特以大量文本为证,明确指出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解读。在历史唯物主义维度上,马克思认为,自然并非抽象存在,而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被改造和重塑的对象。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这种交换过程受到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被纳入资本积累的逻辑,被简化为剥削对象,成为获取利润的工具,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在资本主义批判维度上,马克思将自然条件视为剩余价值的物质基础,而资本对工作日的无限延长实则构成对工人身心与自然力的双重掠夺。资本凭借其统治地位,无偿占有了自然提供的生态服务和自然资源,却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和未来世代,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劳动价值论恰恰揭露了资本主义对自然馈赠的系统性忽视,资本积累必然引发城乡对立、资源枯竭等物质代谢断裂问题。在共产主义愿景维度上,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生产将以满足人类的合理需求为目标,而不是追求无限的利润。人们将自觉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核心突破:生态危机的马克思阐释

  自然作为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财富创造本质是“劳动与自然结合”的过程。资本主义瓦解了前工业社会的生态调节机制,代之以无限扩张的逻辑,而环境危机根源在于价值形式与自然多样性的根本冲突,具体表现为双重危机——资源短缺引发的积累停滞与城乡分离导致的生命质量恶化。资本为突破自然极限推动的技术进步,非但未解决矛盾,反而加剧生态失衡。伯克特强调,马克思的生态方法论始终以阶级关系为核心,自然危机本质是社会关系危机的物化表现,环保斗争必须与反资本主义斗争结合。针对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主张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伯克特指出,马克思的自然观具有辩证性。马克思既肯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步性,又强调了自然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性。他引用马克思的观点:“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伯克特通过文本分析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自然观的基本理论立场上的一致性,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自然规律的探讨,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和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整体系。

  学术价值:红绿视角的理论融合创新

  《马克思与自然》一书为生态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重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生态观。伯克特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生态经济学相结合,为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也是一种生态批判理论,共产主义绝非主宰自然,而是通过联合生产者的民主规划消除城乡对立、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协调社会与自然关系。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今天,该书提示我们,要解决生态危机,不能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更需要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制度。唯有工人夺取生产控制权,才能终结资本对自然的掠夺。

  译笔精要:搭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跨语际桥梁

  《马克思与自然》一书的理论密度极高,译者张云龙教授等在进行文本的翻译工作时,在保留马克思原著文本原真性的基础上,锚定伯克特文本中大量独创性术语在中文语境中的确切生态政治内涵,实现原始语境与批判性阐释的辩证统一。译本既保留马克思思想的学术严谨性,同时特别注重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分析与中国现实的生态实践对接,将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逻辑转化为可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治理对话的理论资源,激活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与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的理论共振,为理解“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这种翻译策略凸显了马克思自然观的历史辩证性,使国内读者得以克服阻碍,以明白晓畅的语言把握“价值形式与生态矛盾”的核心命题。

  结语

  《马克思与自然》一书不仅是一部理论正名之作,也是一把开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宝库的钥匙。该书证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含深刻的生态逻辑,其价值分析精准揭露了资本反自然的本质;联合生产者将遵循生态理性重组生产,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制度逻辑,唯有打破这一异化体系,才能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这部著作的启发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马克思自然观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人类终将找到一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道路。

  (作者系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省重点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毕雁 实习编辑:张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