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练志闲 刘雨微
2025年,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以下简称“中拉论坛”)迎来正式运行十周年。自2015年首届部长级会议召开以来,这一跨越山海的多边机制已发展为涵盖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下简称“拉共体”)33个成员国的核心对话平台。在全球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格局动荡的背景下,中拉论坛通过部长级会议、中国—拉共体“四驾马车”外长对话、国家协调员会议等机制,为中拉关系注入稳定性,成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重要典范。围绕论坛机制、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成果、中拉未来合作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阿根廷—中国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高瑞娜(Karina Fiezzoni Rojas)和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Enrique Dussel Peters)。
积极搭建多边平等对话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拉论坛机制日益成熟,十年来相关合作富有成效,对此您有何看法?
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自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中拉论坛已成为深化中拉合作的重要机制。202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具有特殊意义,这次会议向世界彰显了中拉合作的理性基调,即以团结互信取代威胁制裁,以平等协作超越霸权逻辑,在互相尊重、互惠互利、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展开合作。
高瑞娜:今年是中拉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中拉论坛是一个极具价值且切实有效的机制,它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务实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各方都是平等的伙伴,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全球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倡导构建一个更加平等有序的多极化世界,中拉友好合作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全球事务中争取更大自主权的重要途径,为“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合作注入了新活力。5月召开的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向世界表明,尽管美国正在采取单边措施,但多边主义依然存在,自由贸易依然可行。
2015年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召开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一个目标:10年内中拉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500亿美元。如今这一愿景已成功实现,2024年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贸易额达到5184.7亿美元。这充分表明,中拉论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之间的对话以及真正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共同行动计划》)两份重要文件,您如何评价这些文件对深化中拉合作、促进拉美发展及应对全球挑战的意义?
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在我看来,《共同行动计划》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提供了大量具体自选方案,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增开航线、农业合作等。值得关注的是,《共同行动计划》建议开展“自下而上”的合作,即通过促进青年交流、学术往来、艺术合作等民间互动,夯实中拉合作的民意基础。这种“中央统筹+地方自主”的合作设计,使拉美各国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重点选择适配项目。
高瑞娜:若不了解背景信息,就难以理解中拉论坛及相关文件的重要意义。自20世纪末以来,世界格局已从冷战结束后以美国霸权为中心的单极结构,逐步过渡到非霸权的多极秩序,进入21世纪后这一趋势愈发明显。金砖国家、东南亚国家联盟等新权力中心的出现,对旧的全球治理格局和秩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合理质疑,从而开创了一个更加分散但也更加多元的局面。当前的条件和背景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一个实现对外关系多样化、减少结构性依赖、根据自身需求和未来愿景推行外交政策的机遇。
关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最感兴趣的具体合作领域,我认为一是促进发展战略的协同增效,涵盖经济、贸易、投资、金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二是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作;三是消除贫困和改善卫生状况。
中拉伙伴关系形成动态互补
《中国社会科学报》:5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宣布中方愿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共谋发展振兴,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请阐述一下您对五大工程即团结工程、发展工程、文明工程、和平工程和民心工程的理解,以及它们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重要性。
高瑞娜:习近平主席宣布的第一大工程是团结工程,它聚焦政治层面,支持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扩大在多边舞台上的影响。这与联合国的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为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都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全力保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拉共体成员国需要共同反对单边主义,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第二大工程为发展工程,涉及经济层面,旨在以全球发展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开展结构性合作。这一工程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发展需求紧密相连,有助于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增加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与流动性、营造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同时也注重加强发展战略的协调,深化在基础设施、农业粮食、能源矿产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并扩大在清洁能源、5G通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此外,文明工程依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在不同文化和认识论传统之间开展深入对话;和平工程巩固了对宣布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为和平区以及实施全球安全倡议的支持;民心工程则致力于促进大规模的教育、语言和文化交流。
五大工程表明,中拉论坛是一个合作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国家间的不对称不会转化为从属关系,而是形成动态互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国际体系架构,建设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
恩里克·杜塞尔·彼得斯:中国一直强调“拉美不是哪个国家的后院”,这一立场也在习近平主席的主旨讲话中得到充分彰显。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非常重要,不仅强调了南南合作的团结精神,更以200余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规模贸易投资、医疗物资援助以及疫情期间的鼎力支持等具体案例,印证了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真诚伙伴情谊。在困难时期,如此全方位的支持力度堪称独一无二。
深化伙伴关系 拓展全球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将向拉方提供66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金额度。此外,中国已决定首批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个国家实施免签政策,并适时扩大对地区国家覆盖范围。您认为这些措施将如何进一步加强中拉在贸易、商业以及文化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
高瑞娜: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也是该地区多个国家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同时,中国还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国之一,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和自然资源开发等领域表现尤其突出。
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原材料和食品的重要供应地,而中国则是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重要的贸易和金融合作伙伴。获得中国提供的信贷,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加强高速公路、铁路、港口和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在2025年6月1日至2026年5月31日期间,对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和乌拉圭的普通护照持有者试行免签政策,以促进人员往来,这无疑是一项极好的政策。在阿根廷,商人和有旅游意愿的人发现,无需申请中国签证是一件非常令人欣喜的事情。这是中国展现友好姿态的举措,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各国政府不妨效仿这一免签政策,吸引更多中国游客和商人前往该地区旅游和开展商务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越来越多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加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其中也包括哥伦比亚。您认为应该如何继续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的经验和成就,帮助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实现发展利益,并促进“全球南方”国家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高瑞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互联互通条件,有力推动了贸易和经济增长。秘鲁的钱凯港就是一个重要范例,它不仅是一个基础设施项目,而且开辟了一条连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跨洋走廊。
此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进入新市场、吸引外国投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投资创造了宝贵机会,从而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
我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还能推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数字互联互通,这对于经济发展和创新至关重要。通过投资光纤网络和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可以增加信息和技术获取途径,增强数字包容性。